如何写好红色旅游导游词

红色旅游主要指以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战争年代所形成的纪念地、标志物为载体, 以其所承载的革命历史、革命事迹和革命精神为内涵, 组织接待旅游者开展缅怀学习、参观游览的主题性旅游活动。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实施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程 (2018—2022年) 的意见》, 明确提出:“打造红色旅游品牌, 推出一批研学旅行和体验旅游精品线路, 促进革命老区振兴发展。……充分发挥革命文物资源在培育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的独特作用。”在这个文件精神指引下, 红色旅游在旅游实践中展现出自身的活力, 全国红色旅游景点不断增多, 红色旅游年出行人数已突破8亿人次。值得注意的是, 红色旅游在国内发展得如火如荼的同时, “海外红色旅游”也快速兴起。俄罗斯、德国、法国等也开辟了“红色旅游线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强劲发展的红色旅游市场, 势必呼唤着与之相匹配的更多更好的红色旅游导游词。红色旅游导游词精品可以让游客更好地感受革命历史文化, 领略革命历史精神, 接受革命传统教育, 也会更好地促进红色旅游市场健康发展。那么如何写好红色旅游导游词呢?
一、讲好震撼心灵的红色故事
讲好震撼心灵的红色故事, 凸显红色故事的“红”, 是写好红色旅游导游词的关键。红色故事讲得越准确、越鲜明、越生动, 它也就越能表达红色旅游导游词的思想内涵, 激发游客的思想感情。讲好红色故事就是讲好革命英雄人物以及他们开创的革命业绩。具体地说, 可以从以下三方面来考虑。
(一) 把革命英雄人物写得鲜活起来
人物的外貌、衣着、语言、行动、表情可以表现出人物的“形”;人物的思想、感情、道德、性格可以揭示出人物的“神”。写人如果做到形神兼备, 可以使英雄人物灵动起来, 丰满起来。譬如“长沙杨开慧纪念馆”对于杨开慧被捕后受到了残酷刑罚的叙述:
杨开慧和8岁的儿子毛岸英被押到长沙警备司令部。她每天都被提去过堂, 遭受皮鞭抽、木棍打、竹签扎、杠子压等酷刑。敌人威逼利诱、严刑拷打, 直至被打昏再用凉水浇醒, 但她始终严守党的机密。最后, 敌人威逼她说:只要声明脱离与毛泽东夫妻关系, 就马上给你自由。杨开慧毅然回答:“要打就打, 要杀就杀, 要我与毛泽东脱离关系, 除非海枯石烂!”1931年11月14日, 年仅29岁的杨开慧就义于长沙浏阳门外的识字岭。临刑之前还说:“死不足惜, 惟愿润之革命早日成功!”她用鲜血与生命谱写了“千秋骄杨”的壮丽诗篇。
杨开慧在敌人酷刑面前展现出的无畏行动, 铿锵有力的语言, 凸显出杨开慧的浩然正气, 表现出对毛泽东的真挚革命情感和对革命成功的坚定信念, 很好地突出了杨开慧的“神”。对杨开慧形神兼备的记叙, 使导游词焕发出震撼心灵的感染力, 使游客切身感受到土地革命时期的风云, 听到了杨开慧等革命先烈震撼大地的前进脚步声。
另外, 在讲述革命先烈及其英雄事迹的过程中, 恰当地运用描写, 可以使革命先烈形象栩栩如生, 英雄事迹丰富多彩。叙述与描写, 不可截然分开, 好的叙述往往与描写结合在一起, 称之为描述。譬如, 介绍“南京雨花台烈士就义群雕”的导游词:
那带着镣铐、蔑视敌人的工人;横眉冷对的知识分子;怒目圆睁的农民;临危不惧的女干部;咬紧牙、抿着嘴的小报童;身陷囹圄、充满胜利希望的女学生, 无不栩栩如生地再现了烈士就义前的光辉形象。
对烈士就义群雕的介绍, 在叙述中采用了人物描写中的外貌描写、行动描写。凸显了临刑前工人、知识分子、农民、女干部、报童、女学生等革命烈士大义凛然、视死如归的浩然正气。
(二) 把名垂青史的业绩写得简明扼要
游客在红色旅游景点, 主要是观看实物。导游讲解只是对游客的观看进行补充, 帮助游客在观看实物的过程中加深感受, 让其在发挥视觉作用的同时, 也发挥听觉的作用。如果导游词篇幅过长, 就会喧宾夺主。因此导游词必须是梗概叙述, 是快节奏叙述。“文无定法”, 但是叙述革命先烈创建的千秋功业, 如果按照事件的人物、时间、地点、原因、发生的经过及其结果这个“型”来写, 可以使红色故事具备简明扼要的特点。譬如:
江西于都县于都河边, 1934年10月, 由于“左倾”机会主义的错误领导, 中央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 被迫进行战略转移。于都县是红军开始长征的出发地。当时于都河上没有一座桥, 于都的老百姓听说红军要渡河, 便将自己能用来建桥的家当都捐献出来, 有的居民把自己的房子拆掉, 并找来800多条船搭成浮桥。老百姓奋战4天4夜, 安置了6000多名留守的红军伤病员, 还为红军送去5000多名新兵, 参加运输队、担架队, 与红军一起长征。看着85年以前的浮桥照片, 人们会有一种生命的领悟。
这是“江西于都县红色圣地长征第一渡”的导游词。毛泽东同志当年走过浮桥, 指挥红军主力跨过于都河, 突破敌人第一道封锁线, 开始了漫漫长征之旅。导游词按“地点、时间、原因、人物、经过、结果”这个叙事的“型”来落笔, 做到用较少的笔墨, 描绘出当年中央红军长征第一渡的全景。中央红军在“黑云压城城欲摧”的极其危难的岁月, 得到苏区老百姓的倾力相助, 他们不惜拆掉赖以生活的房屋, 给红军搭建浮桥。在革命的低潮期, 面对的更多的是死亡, 苏区却出现父母送儿、妻子送郎参加红军的壮烈场面。真实的力量最能打动人心, 导游词很好地再现“于都河畔送红军, 长征军民鱼水情”这一动人场景。如今, 这里已成为游客追寻革命遗迹、缅怀革命先烈的场所, 为游客树起了一座永恒的红色丰碑, 激励一批又一批前来观光的游客, 继承革命先烈遗志, 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懈奋斗。
二、挖掘红色旅游点的精神内涵
导游词应恰当地运用议论, 在关键处用精炼浓缩的语言给导游词“点睛”, 揭示红色旅游景点的精神内涵。使游客自觉地接受红色旅游文化的洗礼, 感受到精神的震撼, 从而收获思想的升华。譬如“黑龙江牡丹江东宁要塞群”的导游词:
东宁要塞群是亚洲最大的军事要塞群。也是日寇在中国最大的埋葬中国劳工的场所。日本关东军自1934~1945年期间, 从东北和关内共抓了17万劳工, 其中8000名劳工因饥饿、过度劳累而死亡, 这些劳工的遗骸当时被草草埋葬在东宁1.5公里长的山岗上。但就在“劳工坟”不远处的山腰上, 却树有一块5米高的“马魂碑”, 落款是“陆军中将沼田多稼藏书”, 这是关东军为一匹战马立的墓碑。在日本军国主义暴虐下, 被屈死的8000名中国劳工冤魂, 竟然抵不上他们的一匹马!
导游词用事实说话, 通过具体数据揭示了当年日本军国主义野蛮凶残、泯灭人性、穷凶极恶的罪行。历史的烟云已然飘散, 埋葬8000名劳工的高高山岗上万籁俱寂, 空气仿佛也已凝固。此时山岗上空却回荡着一个声音———安息吧, 同胞们!你们蒙受的苦难, 我们不会忘记, 你们遭受的耻辱, 我们不会让它重演!这个声音发自每一个前来凭吊的游客的心底!
三、激活对革命先烈无限缅怀之情
抒情是表达主观感受、倾诉心中情愫的文字表露, 是强化导游词感染力的一个重要手段。位于四川松潘县川主寺镇元宝山的“红军长征纪念碑碑园·征途葬礼”导游词的最后部分就是直抒其情:
红军在雪山草地那段行军历程, 是处于高海拔地区, 自然条件恶劣, 随时会遇到埋人的雪崩、陷人的沼泽。由于缺衣断粮、红军只能吃草根、煮皮带。许多同志因身体衰弱、病残交加, 睡下去就不再醒来。行军路上死亡越来越多, 后边的人无需向导, 顺着倒下的尸体, 就可以准确地找到行军路线。敌人围追堵截, 不停地进攻, 红军长征由最初的20多万人, 到会师时只剩下3万多人。请看这幅手捧鲜花的彝族战士在墓前悼念牺牲红军战友的雕塑, 再现出震撼人心的悲恸场面。小战士眼含热泪, 跪在墓前垂头泣别。这里没有碑铭, 只有青山埋忠骨。革命先辈为革命献出宝贵的生命, 至今也不知埋骨何处, 这组雕塑就是后人对长征革命先烈深情的悼念!
如果说议论是“晓之以理”, 那么抒情在导游词中的作用则是“动之以情”了。抒情最能触动人的心弦, 这种跳动的感情, 能一下子把游客的心抓住。导游词的最后抒情部分, 先写彝族小战士眼含热泪, 跪别在雪山草地牺牲的战友。再写红军烈士崇高的革命精神, 他们没有留下姓名, 没有墓碑, 甚至不知道身埋何处, 只是静静地长眠于雪山草地。最后写后人为了缅怀和追思长征路上牺牲的先烈, 树起了“征途葬礼”这座丰碑。抒情层次分明、递进有力。把对革命先烈的缅怀之情升华为“继承先烈的遗志, 革命自有后来人”这一时代需要和受人民推崇的鲜活主题。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