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好年终工作总结的几点体会

工作总结是个人或组织对某项工作或某段工作的回顾, 既总结所取得的成绩, 也要说明所采取的措施, 同时更要总结经验和不足, 使之具有参考、借鉴的价值。它是我们在日常工作中使用频率很高的一种事务性文书。笔者在工作实践中, 对写好年终工作总结有些个人粗浅的体会, 现在总结出来, 与大家分享交流。
一是做好日常积累工作。俗话说“书到用时方恨少”, 所以我们在平时的工作中就要注意各方面的日常积累工作, 不要到写总结时而手忙脚乱。首先, 要注意材料的积累, 材料是写作的源泉, 没有材料支撑的文章必然空泛。重点注意以下几个方面内容: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法规, 上级下达的指标、任务;本单位、本部门的各种文件, 如计划、总结、统计报表等;有关行业和单位的情况;新闻媒介传播的信息;等等。对材料要研读, 重点关注与所在行业相关的内容。其次, 勤写多练, 不断提升写作能力。起草文件、撰写讲话稿、整理材料等, 是办公室工作人员的重要工作, 因此较强的写作能力必不可少。要掌握各类文体的写作方法并加强写作练习。只有不断提高写作技能和修养, 才能更好地分析、整理各种材料中的新问题、新经验、新进展, 写出高质量的文章。
二是搜集的材料要“接地气”。工作总结要想写得“有血有肉”, 言之有物, 就不能闭门造车, 因此广泛搜集就显得尤为重要。笔者刚步入工作岗位时, 第一次写工作总结, 就犯了“闭门造车”的错误。当时接到写稿任务后, 感到时间紧、任务重、压力大, 但又无从下手, 于是立刻埋头在网上找写作方法、找资料。总结写成并经多次修改, 当我辛辛苦苦完成的“大作”送交至领导手中时, 领导询问了材料的来源、数据的准确性等等问题, 最后我被领导“温和地”批评了一顿。这次教训使我深刻地认识到, 写工作总结不能“一厢情愿”, 要搜集的材料也不是在网上, 而是在各个部门实际工作中。年度工作总结不仅需要撰写者个人的努力, 更需要各个部门的密切配合协助。这要求各个部门提供数据精准, 内容凝练, 突出重点、亮点的部门工作总结。
搜集来的材料量大, 内容繁杂, 但是因篇幅的限制, 总结不可能面面俱到, 不可能包含所有工作内容。这要求撰写人依据年度工作重点、工作要点对写作材料进行甄选, 同时要兼顾工作中的亮点, 这样才不至于“拣了芝麻, 丢了西瓜”, 保证工作总结的质量。
三是要借鉴更需独立撰写。不可否认, 好的范文对于初写者来说, 是一个快速掌握写作要领的不错选择, 但是若过度依靠“范本”, 必将失去对撰写材料的独立思考。好文章我们可以借鉴, 但并不是简单地“复制粘贴”。个别单位年终工作总结的撰写者为了省时省力, 就把去年的或者兄弟单位的工作总结拿来, 只改变了下数字, 就完成任务了。这样简单重复的做法是要避免的, 长此以往, 撰写者个人的写作能力不会得到任何提高, 同时这种不切合实际的总结也不能反映单位全年工作的整体面貌。虽说一个单位每年的重点工作都是那几项, 但是每年都有新的任务、新的亮点, 如果抓不住这些, 那么工作总结就没有取得“总结”的效果。笔者刚踏入工作岗位写工作总结时, 领导给了我一份去年的工作总结, 让我学习参考。其实我在写好自己的稿件之前, 并没有打开看。不是同事写得不好, 而是我怕“先入为主”, 看完就失去了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 所以我独自钻研搜集到的材料, 琢磨党委工作重点和总结工作中的亮点, 通过反复修改最终形成了“自己的”工作总结。当然, 我们并不是对他人的工作总结不需学习借鉴, 我认为借鉴是在自己完成初稿后, 在修改完善的过程中, 发现某段落某语句表达不够恰当、不够准确、不够凝练时, 可以学习使用表述准确恰当的词语。如果“如切如磋, 如琢如磨”后, 仍在谋篇布局上有疑惑, 可以学习对比优秀的同类工作总结, 这也是一种好的借鉴方式。经过这样一次“独立”的撰写, 我们的写作能力能够得以迅速提升。
四是成稿前要走访同事和各部门。要本着严谨、审慎的态度, 成稿前就相关事项走访相关部门和人员, 摸清各项工作进展程度和存在问题, 核实相关数据。笔者有了第一次写工作总结的深刻教训, 在接下来撰写总结的过程中, 就在成稿前积极走访单位的各个科室, 核实笔者所供职的公路局该年度具体的养护里程、完成的养护工作量、征收的通行费数据、绿色通道免征的车辆数量及免征费用等重要数据。同时要对总结中不懂的术语进行详细了解, 不能只顾“囫囵吞枣”式的“粘贴”。对重要工作如各项工程进度要走访相关部门和人员, 摸清进展程度, 以免表述不当, 产生歧义和误解。在给领导送阅前, 要征求有经验同事的意见。任何稿件都是撰稿人辛勤劳作的产品, 作为劳作者有时不狠心删减, 但是这件“产品”更是集体的财产, 要维护好这份集体的财富, 就要使它更加完善。俗话说“真理愈辩愈明”, 文章则愈修改愈完美。我们要摒弃浅见, 虚心请教有经验同事, 听取意见和建议, 避免走弯路。笔者有一次写工作总结, 修改了六次, 当时自我感觉良好, 胸有成竹地拿给一位有经验的同事看。当同事发给我修改稿时, 我的“大作”已被改得“面目全非”, 我“心痛不已”。但是冷静下来认真看了修改稿后, 顿觉改得好, 不仅各部分之间布局更合理, 而且表述更规范了, 个别段落概括性更强, 内容更凝练了。这件事使我清醒地认识到, 对高质量写作的追求永无止境。在工作中, 我们要消除自己的“偏见”, 充分利用同事资源, 完善提高自己的稿件质量。
五是强化语言概括能力。对于总结的写作, 许多人认为总结写得越长越有分量, 而且越见水平, 因之不愿意舍弃那些非典型材料, 而是一股脑地纳入总结之中, 这样做长则长矣, 却导致材料主次混杂、文字拖沓冗赘, 实为不可取。还有种情况, 刚开始撰写工作总结的同志容易迷失在繁杂的材料里, 分不清主次, “眉毛胡子一把抓”地全写进总结中去, 最后因不知取舍导致文章篇幅过长, 使阅者看不到工作的重点。应当指出, 长而空的文章比短而精的文章好写, 但其价值则远逊于后者。一篇好的工作总结并不在于写得多长, 而在于内容精炼。对撰写者来说不仅要精挑细选写作材料, 更要对材料进行高度凝练概括。党的十八大以后, 中央八项规定出台, 要求精简各类文书, 倡导讲短话开短会。为响应党中央的号召, 各单位都压缩了总结的篇幅。以我所在单位为例, 以往的年度工作总结大约16页, 8000字左右。十八大后我单位将年度工作总结压缩到10页, 即5000字左右。虽然总结的字数、页数要求减少了, 但是内容要求没有变。这就要求撰写者在摒弃大话、空话的基础上, 提高语言概括能力。要充分张扬文字的魅力, 能用一个字的绝不用两个字, 能用一个词的绝不用一句话, 能一句话概括的绝不用一个段落。
总之, 写好年终工作总结不可能一蹴而就, 它需要撰写者个人日常工作中的日积月累, 需要撰写者个人写作过程中的努力和辛勤付出, 更需要单位各部门及各位同事的共同参与、协助。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