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高手的五种表达习惯

公文写作是一种标准化写作。即使是事务公文,也同样有很多约定俗成的“行规”。
公文高手至少都有以下五种符合“行规”的表达习惯。
少用复合句
在决议、决定、意见、工作报告等比较重要的公文中,指导思想或工作思路一般是一段话,且是不分句的复合句。这是因为要阐述完整的思想,句意必须连贯。除此之外,绝大部分公文的语句都是单句。请注意,如果你的公文中有很长一段没有分句,那就应该看看是不是写得太啰唆了,没有把意思重复的语句删掉。经常见到有人给领导写的讲话稿一段话“一逗到底”,写的人没觉得有问题,书面看也通顺,但是读起来就出问题了。长段落、复合句读到最后,可能领导都不知道自己读的重点在哪里,读的人上气不接下气,台下听的人也不知所云。
提取出亮点
在写标题的时候,要注意有亮点;在正文内容中,也同样需要注意提取亮点。例如,很多人在写个人工作总结的时候容易陷入罗列式的情况:
到办公室一年来,认真学习,努力工作,完成了领导交办的材料审核校对、文件收发、档案管理、办公用品采购、日常值班、卫生保洁等工作,工作效率不断提高。完成了如下工作:
一、文件材料审核工作。完成 ×× 份文件审核,涉及......
二、文件收发工作。及时收发文电,全年共收发 ××× 份文电......
三、档案管理工作。加强档案管理,及时归档留存 ××× 份文件材料......
四、办公用品采购工作。采购办公用品 ×× 件,总计金额 ××......
五、值班工作。认真履行岗位职责,值班 ×× 次......
六、卫生保洁工作。维护办公室卫生,主动清扫......
你可以反思一下,平时有没有写过这样的流水账式总结。这里最关键的问题是,把工作看低了,把自己看轻了,没有看到本职岗位工作的价值。
其实,这份工作总结可以这样写:
按照“机关效能提升年”的活动部署,积极加强办公业务学习,坚持“一准二精三流程”,即:材料审核准确、文件收发与档案管理精确,规范内勤保障三个流程,工作效能持续提升。开头先把自己的工作与上级的工作主题“机关效能提升年”链接上,表示自己的工作是有价值的。“链接上级精神”这招很关键,无论是个人总结还是单位总结,或是其他公文材料,都一定要把自己的工作和上级精神链接起来,这样才能反映你的认识水平。接下来就是“提取亮点”,对看起来比较琐碎的几项工作进行归类,并概括为“一准二精三流程”,这是对工作价值的具体化,可称为数字提取法。具体方法是“数字 + 价值”:“一”“二”“三”是数字,“准”“精”“流程”是价值。这样做能够提高你的文字水平,而且非常便于记忆,整篇公文读完后,可能记住的就是这些提取的亮点。
这种方法我们并不陌生,比如“四个自信”,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四个意识”,即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五大发展理念”,即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
善用排比句
排比句绝对是公文中最受欢迎的写作句式,前面提到在标题和正文中都可以用排比句。排比句可以提高公文的表达效率,把原本很复杂的内容用概括性的语言表述出来。在调整文章的过程中,很多冗余的话可以使用排比句重新写一遍。在“推材料”的时候,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写一些让公文增色的排比句。
巧用比喻词
公文虽然采取的是较严肃的行文方式,但是不排斥使用适当的比喻,以便于人们理解内容。为什么有的人写的材料特别生动有趣?因为他们用了形象的语言表达。比喻词是提升公文形象感的最重要“调料”。比如,讲安全工作:筑牢“社会稳定器”、织密“开放安全网”、保持“绿色健康码”;讲经济发展:打好政策“组合拳”、开展多方“团体赛”、实施创新“攻坚战”;讲党员个人修养:勤掸“思想尘”、多思“贪欲害”、常破“心中贼”;讲培养年轻干部:不能搞“大水漫灌”,必须“精耕细作”,日常生活中加强“田间管理”,在关键处及时“修枝剪叶”;讲思想教育问题:同党中央要求“对标”,拿党章党规“扫描”,用人民群众新期待“透视”,同先辈先烈、先进典型“对照”。使用比喻词在很多时候能够化抽象为具象,让公文阅读者便于理解、容易接受。
用典上层次
“用典”就是引用典故。在公文里,典故不一定要用特别多,但是画龙点睛地用那么一个典故,层次一下就上去了。典故不一定要太多,太多则有点像浓妆艳抹。一般在重要部分的开头和结尾用一句比较好的典故,能够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需要注意的是,一定不能用大家特别耳熟能详的典故,必须是具有一定陌生感,大家没听过但是一听到就觉得很有水平的。对比一下下面的用典。居安思危——备豫不虞,为国常道。防患未然——图之于未萌,虑之于未有。打江山易,守江山难——胜非其难也,持之者其难也。前面是普通写手用典,后面是高手用典,有什么差别?前面的太普通了,后面的一般人都没有听过,听起来很有新鲜感。当然,用典要求我们有比较丰富的古典文化知识积淀,这就需要我们不断积累,多读多记。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