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报告的写作思路辨析

调查报告是机关单位对某一社会现象进行深入全面的调查研究之后写成的书面报告。它以报告研究社会对象的结果为内容, 要求有情况、有分析、有结论, 以此作为制定政策法规、解决实际问题、总结推广经验的凭证、依据和手段。要写好这一文体, 不仅要求写作者深入细致调查研究, 全面掌握实际情况, 还要求写作者必须充分把握不同类型调查报告的个性化的写作思路。从调查报告正文的写作情况来看, 一般都由导语、主体、结尾三个部分组成, 其中导语和结尾的交代有些常见的模式, 但不同类型的调查报告的主体部分的展开则表现出截然不同的写作思路。下面我们结合相关的例文对不同类型调查报告的主体部分的写作思路加以分析。
一、情况调查报告的写作思路
这类调查报告着重反映某一方面的情况, 使人们了解其现状、发展以及值得注意的倾向, 为人们的认识提供详实的资料, 也为领导和有关部门了解情况、研究问题、制定政策、完善管理提供参考。这种类型的调查报告, 多是供领导参考, 为领导决策提供依据, 写好了很受欢迎。做机关工作的人应多搞这种类型的调查, 多研究这种类型的调查报告。
反映情况的调查报告的写作思路表现为:基本情况→成因→结论及对策。比如《在理想和现实之间———关于当代大学生未来理想职业的调查》一文, 作者首先通过对调查问卷的分析, 从当代大学生对理想职业特点的认识、择业动机、期望拥有的社会身份等方面反映了当代大学生未来职业理想的基本情况, 并从主客观方面分析了成因。认为这种择业观念的形成有鲜明的社会色彩和时代色彩。从而得出调查结论:“当前大学生的择业已基本突破了传统服从分配的格局, 选择呈现出多层次、多种类的鲜明特征, 自主化倾向、开拓意识大大增强”, “但大部分学生仍缺乏扎根内地、服务基层的思想”。最后就此向有关教育部门和学校提出有关的建议与对策:“应根据大学生目前的择业心理特点, 对他们进行正确的职业理想引导”, “应教育学生, 在实现自我价值的同时, 要把国家和社会的利益放在首位;要教育学生放弃择业中盲目追求地位、金钱的思想”等。
二、经验调查报告的写作思路
这类调查报告着重介绍工作中的做法和体会, 并从理论的高度强调它的启示性, 以达到树立典型、推广经验、指导工作的目的。这类调查报告往往能为贯彻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提供具体的经验和做法, 故有很强的政策性和指导性。这是一种既受领导欢迎, 又受群众欢迎的调查报告, 也是一种用典型指导工作的有效方法。实践证明, 这类报告有着广泛的指导意义。
总结经验的调查报告的写作思路表现为:主要成绩→做法与经验→启示与启迪。比如《××县严肃处置不合格党员工作的调查》一文, 作者通过对中共××县委处置不合格党员情况的调查, 在主体部分从“规范标准, 有的放矢;精心组织, 认真实施;突出重点, 抓住关键;慎重处理, 不留后患;认真验收, 不走过场”五个方面阐述了调查对象以我为主, 抓好此项工作的典型经验、具体做法以及由此带来的成效。但全文未能站在更高的理论视点指出这一经验给他人带来的启示。这是所有此类调查报告正文主体部分写作存在的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启示”是一种理论升华, 揭示了经验所蕴含的指导性, 有助于典型经验的推广, 因此是此类调查报告一定要写好的内容。
三、问题调查报告的写作思路
这类调查报告抓住某个方面或某一工作的严重问题, 分析其产生的原因, 指出其危害性, 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达到吸取教训、改进工作、解决问题的目的。这种类型的报告, 政治性、原则性强, 要求结构严密、反映问题准确, 写作难度比较大。
问题调查报告的写作思路表现为:主要问题→原因和危害→措施与办法。比如《落后乡村发展问题的调查与思考》一文, 作者以对党的事业高度负责的精神, 针对落后乡村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村的个案分析”, 找出了乡村落后“历史的和现实的”原因, 提出了“在发展中改革, 在改革中发展”的对策。全文论述紧凑, 环环相扣。问题找得比较准, 原因分析得透彻, 提出的对策可行。其写法值得借鉴。
四、新生事物调查报告的写作思路
这类调查报告主要调查现实生活或工作中涌现出来的具有典型意义的新生事物, 通过对其产生、发展过程的阐述, 让人们了解其特点、意义及成长的规律, 从而给予关注和支持。新生事物往往预示着事物的发展方向, 对推动具体工作的开展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新生事物调查报告的写作思路表现为:背景→过程→意义→发展前景。比如《关于职业培训的调查报告》一文, 首先介绍了职业培训热起来的背景源于就业的竞争, 以前“重学历, 轻技能”的观念随着新的就业环境和新的人才需求环境的来临, 已被“择业靠技能, 上岗靠竞争”的观念所替代。为了明天的饭碗, 每个人都需要培训。这是职业培训热起来的背景。由此职业培训出现了令人注目的现象:一是培训机构的持续增加, 二是职业技术学习从国家包揽到个人投资, 从就业培训到在职培训, 从个人行为到单位组织, 大有全民皆在培训的态势, 标志着职业培训的发展势头。其意义也逐渐被人们所认识。一些地方性大学纷纷改制成高等职业技术学院, 预示着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广阔前景。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