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好应急预案演练

应急预案演练是在相对安全稳定的环境下针对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所作的演练, 是预防为先、 防患于未然的重要举措, 可以有效提高广大群众的防范能力和科学应对能力, 降低事故损失、 防止事态扩大。 在实际操作中应该做到五“少” 五“多”。
一是少些纸上谈兵, 多些常态化
现在许多单位都建立了应急预案, 可是许多事故预案仅停留在纸上谈兵的阶段, 单位职工演练的次数少之又少。 一些单位安全管理人员把应急演练看成面子工程, 当上级领导来检查时才大张旗鼓地开展, 目的是让领导看看自己的管理如何有成效。 如果应急演练都成为面子工程, 那么当灾难发生时谁来顾及我们的面子? 现在, 有不少单位每年都开展应急演练, 可是效果并不理想。 许多人在反思, 是不是定位有错误? 其实这并不是定位错误, 而是单位的应急演练没有常态化, 单位职工并未掌握更多的自救能力, 许多职工甚至认为这只是在走过场。 只有不断地加强应急演练, 组织职工学习各类应急知识, 掌握各种应急技能, 才会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 要通过开展常态化的应急演练, 使各级各单位应急队伍的救援能力得到加强, 使广大职工群众的自救、 互救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
二是少些“坐而论道”, 多些“身体力行”
在日常工作中, 一些单位虽然在制订应急预案时下了不少功夫, 但往往是嘴上功夫, 光说不练的成分居多。 比如, 有的单位制订了各类应急预案, 厚厚几大本, 但只是为了应付上级检查, 平时都在柜子里锁着; 有的单位只是请专业人员讲一讲, 把应急预案演练变成了“照本宣科”, 等等。 如此一来, 由于缺少了培训和具体操作, 应急预案演练变得有名无实, 效果就可想而知了。 进行应急预案演练的目的, 是为了提高职工群众在各种复杂条件下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 因此, 单位开展应急预案演练要突出实战能力, 把注重演练过程与注重演练结果、 突出演练形式与充实演练内容、 开展好一般情况下的演练与特殊情况下的演练等结合起来, 从而确保应急预案演练取得应有成效。
三是少些“照本宣科”, 多些“即兴发挥”
如今, 很多单位都将应急预案演练设计成了 “有台词” 的舞台剧, 重“演” 轻“练” :一方面, 主管领导请秘书提前写好主持词, 按部就班地照稿主持; 另一方面, 观摩者如同看客, 不参与其中, 亦对没有任何悬念的演练提不起兴趣, 参与者只是按要求走过场而已。 应急演练要少些“照本宣科”, 多些“即兴发挥”, 主持人可就相关项目临时发问, 让参演者即时回答; 不固定流程, 让演练者主动思考, 灵活操作; 不固定参演人员, 可临时换人调岗, 确保全员参与, 等等。 只有突出“即兴” 理念, 以多变凸显各环节存在的漏洞, 才能增强广大职工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真正达到演练目的。
四是少些“墨守成规”, 多些“与时俱进”
很多单位制订应急预案, 都是在闭门造车, 有时最多做一些微调。 任何一项安全应急预案, 都是基于当时的人员、 组织和物质条件而建立的, 任何事物都处于不断变化中, 与当时人员、 组织和物质条件相适应的安全应急预案, 也会随着环境的变化而改变。 如果不能根据形势的变化及时修订, 为预案“保鲜”, 预案就会“变质”。 预案的“超期服役”, 不仅不能有效指导应急处置工作, 还会成为应急处置的羁绊。 为此, 必须为安全应急预案设立 “保质期”, 定期修订、 定期演练, 使之始终新鲜、 实用、 管用。
由于安全生产事故发生的时间、 地点、 条件等都有不确定性, 因此应急预案必须适时更新, 并要在每次演练结束后及时总结经验教训, 不断修订完善。 只有这样, 应急预案演练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任何事故的发生都具有不可预测性, 什么时候发生, 危害有多大, 人们一无所知。 只有真正重视应急预案演练, 使其贴近生产实际, 做到“真” “实” “新” 并重, 才能在安全事故和自然灾害来临时沉着应对, 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五是少些“棋盘推演”, 多些实战情景
一切应急演练都应以实战为标准, 重点放在一个“练” 字上, 而不是“棋盘推演”。 应急演练是一项技术活, 知识性和操作性很强, 必须切合实际, 并在模拟实战情景、 营造实战氛围中发现问题、 总结经验, 切实提高参与者的应急处置能力。
社会生活在日新月异, 演练只有常练常新, 才能满足安全生产的要求。 通过演练, 既可检验预案的实用性、 可用性、 可靠性, 又可发现预案的不足与缺陷, 从而加以改进和调整, 使之适应现实需要。
安全专家认为, 在事故灾害未发生时, 提前制定应对措施, 可以避免和减少事故灾害造成的损失。 应急预案的编制应当科学、 合理。 要通过常态化、 实战化演练, 使预案更加完善科学。 要让职工通过实战演练, 提高自救、 互救、 逃生能力, 把事故风险和损失降到最低程度。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