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意而为 全力增强突破性——关于政务信息写作的思考

政务信息是以文字为载体,对事关政府系统正常运转的各种情况的客观反映。后疫情时代,国情世情愈显错综复杂,经济发展、民生建设等都面临着新的变化,这对基层信息写作的质效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在这种情况下,要想在信息写作上取得突破,要求信息员必须能够“刻意而为”,做到刻意主动、刻意练习和刻意调整,日拱一卒、循序渐进,方能取得突破。
一、尽心至诚的“刻意主动”
“刻意”是指故意、特意,用尽心思。政务信息写作是一项重要的文字服务工作,然而信息员却只能居于幕后、劳神费心、难见鲜花、不闻掌声,唯有秉持“刻意”的主动,才能真正突破“不想写”的阻碍。关于信息写作人员有很多顺口溜,譬如“幕后一身汗,干部调整靠边站”“你在干,没人看,这排名,你咋看”等等。这些段子说的都是信息员的苦与难。从实际工作来看,这些情况客观存在,但是信息编报是文稿写作的看家本领,是顺利开展办公室工作的重要保证,更是个人发展的必备技能,不仅没有必要抗拒,更需刻意主动而为。毕竟,选择了文字工作,就是选择了与信息结缘;选择了文字工作,就是选择了青灯作伴;选择了文字工作,就是选择了精益求精。编报信息,好比“起底排查”,不论是说问题、谈进展,还是讲成绩、报经验,都是工作需要,因此必须执行到位。
三分认识,七分落实。仅有刻意主动的意识并不够,还必须主动作为、刻意作为。在实际工作中,要“刻意”做到“三个好”:一是刻意调整好心态。心态决定我们能走多远。务必搞好心态建设,调整好心态,做到平静处事、平和待人,始终保持阳光向上的态度,积极完成业务工作。二是刻意保持好状态。信息工作好比马拉松赛跑,决胜就是在拼状态。撰稿任务一个接一个,往往时间紧、任务重、要求高。这就要求我们不断调适状态,坚定理想信念,提振精气神,用高昂的激情和饱满的热情,投身到信息调研写作中去。三是刻意秉持好姿态。躬身入局当主人,只争朝夕新作为。立足本职岗位,搞好综合协调与上下服务工作,面对上级荣誉、面对与人合作、面对人员调整,不囿于名利,不累于得失,在“舍得”之间泰然,自有清风明月、笔耕之乐。
二、势在必行的“刻意练习”
明确了“刻意”的决心,自然还需要付诸行动的“练习”。怎么做?要巧用套路“刻意练习”,将其作为寻求突破信息写作障碍的保留手段。之所以说巧用,是因为练习不是盲目地写,而是尊重既定的规则、方法,将问题一个一个攻克;巧用套语就是指发现了盲区和短板,需配合系统的技术、方式、方法等进行适当练习,以练促学、以学增进,从而找到适合自己的节奏,形成对事物规律的认知。
要情简报、调研信息、政务交流等都属于政务信息的范畴。公文姓“公”,具有规定的格式、标准的要素和既定的语体文法,这些就是我们要用巧劲寻找的突破口。调查研究讲究“解剖麻雀”,刻意地对典型案例进行剖析,为的是将事情的前因后果、里情外况搞清楚、弄通透。信息写作亦可鉴之。常见的调研信息主要有标题、导语、主体、结尾几个部分,它们组合起来犹如一幅拼图,相互联系、紧密内嵌,成就行云流水般的调研材料。经过刻意解剖和细致分析,大抵能总结出其写作规律:标题十来字,作为文眼,必须凝练扼要,能抓人眼球;导语百十来字,可写目的、谈情况、提建议,简短精炼、开门见山,起到吸引人阅读的作用;主体部分主要陈述观点,应注重逻辑关联、层次分明,便于阅读;结尾处要结合调研的具体情况提出对策建议,供决策参考。
一文一研都需要刻意的自觉,但仅此还不够,还要刻意选择不同主题深入分析,才能触类旁通、举一反三。毕竟研究单一主题相对省力、比较容易,但若止于此则难以形成解决信息写作难题的闭环,所以还要刻意练就一文多研、一案多用的信息思维。一是刻意练就“每事问”。日常工作中处处皆信息。遇见事情勤动脑,凡事多问几个为什么,尤其是对不了解的情况更要多问,往往在不经意间会有意外收获。比如,今年一季度口罩价格为何上涨?基层反映是因为口罩原材料熔喷布价格暴涨,根据这一情况写成的信息上报后迅速被省级刊物采用。二是刻意构建“理解池”。了解事物的现象层很重要,但是深层解读往往更重要。如果看不懂、弄不通,可能意味着我们的理解还不够,这就要求我们构建更大更深的“理解池”。学习经济学、逻辑学、哲学等,借助学科工具帮助我们快速搭建理解池的框架;厘清事物的底层逻辑,从而对现象产生深刻认知。比如,研究口罩价格就绕不开经济学的普遍规律,如果缺少学科知识,分析就难以深刻。三是刻意编织“信息网”。事物间往往存在联系,不过这种关系有明有暗,有浅有深。这其中有因果关系,但更多的是相关关系。比如,口罩价格上涨的信息背后,既要看到失衡的供求关系,口罩产能相对不足与群众普遍需求之间存在矛盾;也要看到价格的波动规律,商品价格以价值为中心不断波动,熔喷布、耳绳等口罩原材料价格会逐渐回落并趋于稳定,口罩价格势必随市调整。
三、持之以恒的“刻意调整”
我们也许会觉得刻意很简单,突破也并不神秘。但这需要我们树立“刻意意识”,主动突破,无刻意则难突破,因刻意而生突破。通过套路化的练习,我们会发现该领域中一个又一个的信息要点或者知识板块,亟须我们刻意去捅破那层薄薄的窗户纸。窗户纸其本质材料很脆弱,但是却常常表现出很强的韧性,历经多年,泛黄发脆,却仍然不失其功能。每个人的头脑里可能都有这样的一层窗户纸,因熟悉而留恋,因习惯而顽固,不刻意而为就很难放弃,很难改变,更难突破。在信息写作上,大抵都是起初知之甚少、无处着手,而后套路烂熟、提笔万言,最后却还是会回归起点———不会写,尤其是面对老命题,难在出新、难在求变,好像处在临界点,上不去、下不来。
信息写作,练的其实是“破壁之功”,需要的是持久刻意的“调整”。单就某一篇或者某一类稿子,难以称得上突破,但是通过一篇又一篇的尝试、反馈、调整,慢慢地会发现对信息写作的认知理解似乎进入了新的阶段,对稿件的价值判断也不一样了,即使面对季季报、年年报的命题,列框架、出思路、提炼观点,也会较之前变得轻松许多。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以范文为标准。各单位每年都会刊印一些内部采用的文章以供学习,这就是最好的参考资料。详细参阅这些文章,重新审视自己撰写的信息稿件,大到文章框架、结构脉络,小到标点符号、文辞语句,都是学习和改进的衡量标尺。二是以尽心为标准。要做到自己经手的信息严进严出,不满意的材料坚决不出手,出手的材料必须过硬,言辞精炼准确,语法正确无误,案例阐释恰如其分,既要完成报送任务,又不能留下责任隐患,在以文辅政中做到“帮忙不添乱”。三是以采用为标准。信息写作不是自娱自乐,而是要为领导提供决策参考。上级信息采编人员站位更高、渠道更广,被采编刊用的信息更有价值,可以重点从这方面发力,具体看看有哪些信息点是自己没有想到的,想到了但是没了解好的,了解了但是没有及时报送的,这些都是可以改进的地方。
写这些,其实也算是一次“刻意而为”,希望能在政务信息新质量思维的确立、突破性发展等方面,提出自己的一些思考。我们常说,要在变化中寻找不变的东西。信息写作中唯一不变的是对信息质量的追求。质量依赖笔耕,突破需要刻意。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