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度引荐 有机串接——节目主持词撰写要领探究

纵观各地时下经典诵读大赛场合乃至文艺表演舞台上“巾帼不让须眉”式的节目主持词, 基本呈现出两大类:一是天花乱坠型, 例如“上下五千年, 纵横几万里。我们的祖国历史悠久, 我们的文化博大精深。这儿有诸子百家, 有四书五经, 有唐诗宋词……这儿有老子庄子, 有孔子孟子, 有杜甫李白……这儿闪烁着先人们的无上智慧, 这儿呢喃着前辈们的悠悠情怀。天生我材必有用, 是渴望为国的无比自信, 蜡烛成灰泪始干, 是缠绵情感的苦苦追索。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忧国忧民的伟大抱负,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生活本真的自然回归。今天, 让我们走进悠远的古代, 探求幽幽的情怀;今天, 让我们与圣贤为友, 与诗词做伴;今天, 让我们尽情歌诵;今天, 让我们尽情吟唱……”诸如此类的开场白, 就像一顶威风凛凛的王冠, 谁戴着都可以扮演一下舞台角色, 可是, 它跟本台十来个古今中外文学经典作品朗诵节目的竞赛究竟有多大的关联呢?简直令人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二是夺人之美型, 即把人家具体节目里的精彩台词抢先予以公开, 待原节目出演时该词句却变成了“热剩饭”, 例如某高校举办的诵读大赛———当第四个节目的诵读主人临近出场, 某主持人已经利用报幕之便, 将其中的结尾诗“常居峻岭懒游观, 总觉险峰皆一般, 今朝凌登笔架山, 天下风光何有限”通过自己的大嘴毫不客气地透露了出来。
针对这两种典型的节目主持词撰写弊端, 本文拟从该文体的理性反思角度进行如下探讨, 希望能对节目主持词的写作有所裨益。
1. 节目主持词编、审偏向诊断
据笔者初步的调查研究, 当前国内大小舞台上出现的节目主持词, 不少属于夸夸其谈, 几乎形成了引荐不足、抢戏有余的奇怪现象。究其原委, 宏观到市场竞争、人心浮躁的社会环境影响, 中观到节目主持词编写、审查机制失责, 微观到主持人报幕、串台身份越位等, 不一而足, 兼而有之。
对此“你方演罢我登场, 嫁妆做时露露相”的不甘示弱综合症, 笔者以为需要从节目主持词文体的审美原则和撰写导向上正本清源。
2. 主持词文体写作要领探析
关于主持词这种特殊的应用文体, 长期以来在国内流行的《应用文写作》教材多种版本里, 缺乏应有的一席之地。既然没有标准的专门写作要求, 那么就随着串台词炮制者或会议主持人的约定俗成习惯, 照猫画虎罢了。于是乎, 借主持人 (主持词作者相当于准主持人) 的权利, 信口开河者有之, 卖弄才华者有之, 借景抒情者亦有之。时至今日, 面对主持词特别是节目主持词往往失范的突出问题, 我们大有必要将它纳入高职实务写作课程的一个文种来加以研究。
何谓主持词?从高职实务写作的课程角度, 可以给出这样的科学定义:所谓主持词 (简单的即被称为“仪式程序”) , 是指高等职业工作者在学习期间、就业阶段为主持会议或主办活动而按一定的步骤和先后顺序提前拟写的专用实务文稿。其写作内容, 一般由标题、称呼、问好、前言交代、程序安排、结语、落款等七大要素组成。
下面就会议主持词之外的节目主持词从文体功能与写作要领方面加以探究。
(1) 对具体展示内容的引荐妙在适可而止
节目主持词的基本功用, 是为节目主持人在特定场合把若干节目依次引荐出来而提供语言文字服务的。既然是服务角色, 就不能抢镜头、夺主位、占上风, 而应当退其次、只引荐、不喧宾夺主。请欣赏这段中华经典诵读大赛节目主持词的开头部分:
(甲、乙) 各位评委、参赛选手:
(丙、丁) 亲爱的工作人员、观众朋友:
(合) 下午好!
(甲) 练兵千日, 用在一时。
(乙) 经典诵读, 贵在坚持。
(丙) 今天的中华经典诵读大赛, 检验的是平时基本功。
(丁) 今天前来观看的台下朋友, 也可以毛遂自荐即席参赛。 (丙、丁退场)
(甲) 先请第一组选手现场抽签, 临时决定各自的诵读篇目和参赛顺序。
(乙) 祝贺参赛选手黄××!她手气特香, 一伸手就抽到了××学院第七届中华经典诵读大赛的头一个出场号。
(甲) 1号选手正在临场准备。她将要诵读的作品, 是我国唐代诗圣杜甫根据本人成都草堂生活素材所创作的歌行体名作 (甲、乙合)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这种不拖泥带水的开场白, 貌似简单, 实则精彩。精彩之处, 最起码有四点:首先主次有别地招呼到了现场的各类人员, 让大家无一例外地备受尊重。其次点出了本次诵读大赛不同于以往的特色, 把现场抽签定顺序定篇目的改革信号公之于众。再次还动员非参赛选手临时报名, 开放了本届诵读大赛的门限。然后水到渠成地引荐第一位出赛选手, 将她诵读作品的时代、作者、题目、体裁等背景信息随口简介出来。如此丰富的内涵能够做到要言不烦, 而且形诸口语, 令人一听即懂, 堪称妙笔生花!
(2) 对各个出场节目的串接难在有机合成
对整台展示的一个个节目要做到调度有方, 铺垫得当, 非有一定的舞台驾驭功夫不可。特别是在由表演者抽签决定出场顺序的节目比赛场合, 于节目内容和形式的无序搭配之中追求起承转合乃至天衣无缝的串接效果, 不啻凌乱材料堆里的艺术再创作。例如有一个自制古装的唐代诗歌十人分角色朗诵节目, 穿插在四人现代新诗朗诵与单人古代散文朗诵两个节目之间, 其出场前的主持词是这样写的:
(丙) 刚才四位帅哥身穿西服, 把现代诗人艾青的《大堰河, 我的保姆》朗诵得情深意长, 赢得了观众的热烈掌声。下面请观赏更大的诵读阵容, 即将出场的四位唐装兵役主人以及他们的“爷娘妻子”, 还有“道旁过者”, 会把观众朋友带到杜甫笔下《兵车行》里的咸阳桥头。
这段串词, 既有对上一个节目的自然承接, 又有对所引荐节目的预报, 还给第三个节目的即将报幕埋下了独自吟咏的伏笔, 可谓一箭三雕, 使三个原本内容、形式各异的朗诵节目在这里组合得浑然一体。
(3) 对舞台主次地位的把握贵在自知之明
登台表演或展示的主体无疑是一个个节目的具体承担者, 而节目主持人实际上是面向观众的引荐者和上下节目之间的串接者。这种舞台角色意识不可混淆。
请欣赏这份节目主持词中的结束语:
(甲) 才艺展演, 见好就收。
(乙) 后起之秀, 下次再来!
(丙) 恭贺各位献才献艺者今晚荣获口碑和奖励!
(丁) 感谢全体工作人员付出的热情与辛苦劳动!
(合) 祝观众朋友多才多艺, 生活幸福!
(甲、乙) 再见!
晚安!
在才艺展演节目的不断引荐、串接过程中, 这四位主持人始终为展演才艺的主人们服务, 而不张扬自己, 直到结束语告别时, 他们还在坚守着“谦谦君子”的节操和风度, 令人可敬。其实在广大观众心目中, 优秀主持人早已是“桃李不言, 下自成蹊”。
3. 自觉规范节目主持词的写、用行为
节目主持词的写作与应用, 与我国党政公文的统一施行规则一样, 不仅要讲究理论修养, 而且必须坚持行为规范。唯有自觉规范节目主持词的撰写与审批行为, 这一种现代文体才有希望在实践中不断完善, 充分发挥其为人民服务的功能。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