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写作之我见

读后感和心得体会的写作在机关单位比较普遍,每有学习任务,单位总要求写读后感、心得体会等,如读一本书、读一篇文章、学习一篇讲话、看一场爱国主义或警示教育的影视片、参加一次培训或从事某项工作活动等之后,都往往要求写读后感、观后感,写学习心得、工作体会,不少单位还辟有“学习园地”,将其张贴交流,有的还组织座谈汇报和检查评比,等等,足见其使用之频、用途之广。
读后感是“读过一本书或一篇文章以后的感想(多指书面的)。”心得体会则是指人们在工作或学习中心有所得、体验领会后所写的文章,如“学习心得”“工作心得”“考察心得”等,它和读后感、观后感等基本都属一个类型,都是读书、实践后所写的感受性、体会性文字。还有人说此类文章属议论文体,虽有一定道理,但也不尽准确。此类文章虽偏重议论,但并不只是议论。如上所言,古今常有用诗来写读后感的,如陶渊明《读山海经》、梁启超《读陆放翁集》、毛泽东《贺新郎·读史》等。朱熹《观书有感》、梅曾亮《读东坡集有感》等文跟现在的《读××有感》并无二致。甚至我们经常见到的散文、杂文标题也有冠以“有感”的。有的虽无“感”字,但所写仍是感受与感悟,如季羡林散文《八十抒怀》,此“怀”者,感怀也。秦牧《社稷坛抒情》,其情者,亦情感也。都离不开一个“感”字的,从某种意义上讲,天下所有文章大都是有“感”而发,甚至可以说是“无感不成文”。
为什么说“无感不成文”?因为感觉与感受,是所有写作活动赖以产生的前提和基础,也是形成和引发写作冲动的原动力。写作最根本的,就是生活经验和生活感受,以及对这种经验、感受的独到见解和个性表达。叶圣陶先生说:“心有所思、情有所感,而后有所撰作。”指的就是所有文章的写作。鲁迅先生说,写不出来不硬写,其实就是说没有感受就没啥写的,自然也写不出来。人们常说,生活是写作的源泉,阅读是写作的基础,但未经感受、未经咀嚼、未经转化的生活与阅读,对于写作者而言,就像一盆没有“醒”过的面团一样,只是无意义的客体而已。人们还常说,文学是人学,其实具体点说,文学是心学。此心者,即心有所感、心有所得也。天下文章无论启心扉、写心情、驱心智,还是描心境、解心结、赋心曲,所写的无不是作者的心动与心跳、感受与感触、感悟与感发。而这些感触感想以及心得体会等,某种意义上都是一种感受的传导。老作家严文井说:“感受第一,用文字表达出来就是文章”,亦即此意。天下文章如此之多,而又都不一样,就是因为每个人经验阅历不同,感觉体验不同,故其感受感想也不同,于是就有了文章的千变万化、多姿多彩,也才有了永远写不完的文章。因此,所谓的读后感、观后感,乃至心得体会等,和写其他任何文章并无根本区别。只是这里的“读”是广泛意义的“读”,读的不仅是有字书,也是无字书;既是读书阅文,也是读人阅世。所谓“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天下文章皆因“读”后有感而来。即便是一篇写景记游的文章,其实也是“读后感”,只是作者所读是“景点”“景物”“景色”,其“读后”之感是“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之“情感”而已。
有人总结读后感和心得体会的写作程式为“引、议、联、结”四字。引,即摘引原文;议,即展开议论;联,即联系实际;结,即总结全文。还有人说写好读后感要细读原文,选准感点,引用要简,感受要深,要处理好“读”与“感”的关系,等等。这些都没错,也很有指导意义,但如果仔细想去,其实这些所谓的程式、要求,也是所有文章都需要做到的。仅就“引、议、联、结”而言,其中的引并不仅仅是“摘引原文”,还有引发思考、引出论点、引入话题等意;其中的“议”也并非仅是“展开议论”,有时还需要纵横拓展,“摆事实、讲道理”“夹叙夹议”等;所谓的“联”,也并非只是“联系实际”,还包括联系原文、联系个人、联系社会、联系工作,以及展开联想,上接下联等;而所谓的“结”,也并非仅是“总结全文”,还应包括“下结论”“写结尾”,归根结蒂、升华感思,等等。其实这一写作过程也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而这一结构与古人所言的“起承转合”又是同样的结构法。
所以我觉得,写读后感或心得体会并无高深学问,其基本内容,即“读”“感”二字。前提是读,关键是感。就“读”而言,“读”有时比“写”还难。写或心有所感,灵感一到,找到感觉,即可挥笔而就,但读则必须读出感觉、读出感受、读出感悟。因为读出什么才能写出什么。读需入乎其里,写才能出乎其外。如果没读懂弄通,那写什么呢?只有精读细读,往深里读、往实里读、往心里读,读的时候把自身摆进去,把所做工作、所思问题摆进去,充分开放自己的体验、经历、情感、心灵、思想、意志等,从而与所读之物互植共生、深度沟通。一遍不行两遍,两遍不行三遍。读得越深,联系越紧,感受就会越深;结合越紧,感受越深,写出来就能传神。如此就不愁读不出感觉感受来。可以说,书读百遍,其“感”自现。熟读精思子自知,读至深处“感”自来。有了感觉和感受、心得与体会,再将其形诸文字,不就是读后感、观后感、心得体会吗?说是读后感、观后感、心得体会,有时还可能是一种自谦的说法(如浅见、粗浅体会等),弄得好也可以是书评、影评、文艺评论,甚或成为某一方面的理论文章。
读后感,前提是读,但关键是感。这“感”就是感觉和感受。别小看了“感觉”一词,它就像人的气质一样,是无数体验的综合,是万千经验的凝结,也是需要长期熏陶、沉淀、累积才能培养锻炼出来的。正如作家曹文轩所言:“有多少文化,就有多少感觉。”所有写作都离不开写作者的主观感觉,而文章就是主观感觉、认知客体化的结果。20世纪30年代,小说界曾有一流派叫新感觉派,注重的也是写作的感觉化、体验化。有人说读后感、心得体会要写出深刻性、思想性、独创性,其实能写出一种感觉、表达一种感受已很不易。感觉感受因人而异、有深有浅,但只要是自己的,就是新鲜的、独特的、珍贵的;所表达的只要是“真心话”“实在话”,带着自己体验与情感的话,就能说服人、感动人、感染人。从小写文章,老师教我们要写出“真情实感”,其实“真”“情”“实”“感”四字,看似简单,实则蕴藏了“读后感”“观后感”“心得体会”乃至所有文章的玄机与真谛。如果在“真”“情”“实”的基础上再把所思所感用文字表达出来,那不就是文章吗?如果写出来的话还是别人没有说过的,所见是人之所未见,所言是人之所未言,那就是创新与创造了。因此说,写作“读后感”,关键在“有感”。如果感觉迟钝,反应迟缓,别人能发现而咱却看不见,别人能感觉到咱却无知觉,别人能捕捉到的信息咱却一片茫然,那就根本无法进入,也就说不上什么所谓的“感点”了,这就像搞政治没有政治敏锐性,写新闻缺乏新闻敏感,搞统计对数字不敏感一样,自然也写不出感觉感受和新意来。有时我想,所有的写作其实就是寻找、发现和呈现,而“读”就是寻找,“感”就是发现,写出来就是一种呈现,即所谓带着感觉读,才能读出感觉来。只是在这一过程中,需要把自己的发现(即感点),不断进行拓展、丰富、集中、深化、强化,乃至升华。这样的呈现就是创造,或者叫作“再造”,就像朱光潜先生说的“欣赏一首诗就是再造一首诗;欣赏一部书,如果那部书有文艺的价值,也应该是在心里再造一部书。一篇好的书评也理应是这种‘再造’的结果。”朱先生说的是书评,其实也是读后感。
至于这类文章的具体写法,借用鲁迅先生的话说,也是大可以随便的。你借鉴或套用“引议联结”法也行,你自己自由选择、任意发挥也行;你用书信的方式写也行(譬如与朋友分享你的感想与体会),你用汇报发言的方式也可(譬如机关单位常常就有读书交流会或学习汇报会需要与会者发言)。你写成散文杂文也行,如无特殊要求,即便写成一首诗也无妨。譬如说,你读了一本书或一篇文章,“百感交集”“感慨万端”,有很多感悟和感想,并及时做了随笔和札记。对这些碎片化的感觉感受,如果要形成一篇文章,那就把这些碎片整理归纳系统化,将其组织成一个有机统一的完整文章。这也是大多做学问写文章的通常作法。如果不便于整理和归纳,那就整理成一组随感杂感,没有人会说这随感杂感就不是读后感,不是心得体会。这些随感札记、心得体会写得多了,或许还能成为一本书呢!黄侃《文心雕龙札记》、吴晗《读史札记》不都是札记吗?于丹《论语心得》《庄子心得》不也是心得体会吗?
总之,在我看来,读后感、心得体会,并没有那么多条条框框,更没有所谓的标准答案,我们所经历、所阅读、所感受、所心领神会的一切,才是别人永远夺不走的、只属于自己的财富,这才是真正的读后感和心得体会。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