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动车提示语的节律与句法规范

高铁动车的座椅后背贴有这样一则友情提示语:“请勿坐或搁放重物在桌上。”这则提示语意在提醒乘客:不要坐在座椅前的小桌上,不要把重物搁在小桌上。这两层意思,乘客应该都能明白,但句子读起来总觉得不太顺口。问题何在?我们搜集相同结构的句子进行比较,从节律和句法两方面来考察。
一、句子节律考察
1. 节律,即节奏的规律,节奏指的是事物有规律的重复和变化。
句子的节律可以理解为由语言中的意义群、结构群、音节群或停顿群构成的语言组块之间的和谐的、有规律的变化,它包括衔接过渡、句式选择、节奏韵律等语言特征。[1]意义组块的和谐是指语义间的停歇与转换要自然,结构组块的和谐指结构句式间的组合与搭配要有照应,音节组块的和谐是指抑扬顿挫要协调一致。就单个语义自足的句子而言,语言的节律性是指由内部若干意义、结构、音节分出的节奏片段间的顺畅关系,这些节奏片段就是节律的基本单位。上一级节奏片段还可以根据需要继续往下分,最小可以分到词汇一级。一般来说,从意义、结构、音节各角度划分的节奏片段大体相当,但也有细微差异。以这则提示语为例,该句大致可以分成“请勿”“坐或搁放重物”“在桌上”三个片段,构成“状—述—补”的意义和结构节奏片段(述语部分还可以再分,我们下面的分析即是如此)。但从音节上看,其节奏划分可以更细。冯胜利指出:汉语节律以音步为单位,双音节音步是最基本的“标准音步”,有绝对优先的实现权;三音节音步是“超音步”,在一般情况下,当标准音步的运作完成后,如果还有剩余的单音节成分,那么这个/些单音节成分就要贴附在一个相邻的双音步上,构成三音步;单音节音步是“蜕化音步”,一般只能出现在以单音节词为“独立语段”的环境中,可以通过“停顿”或“拉长该音节的元音”等手段去满足一个音步[2]。根据这一观点,“请勿”和“在桌上”这两个语义结构节奏片段也各为一个音节节奏片段,而“坐或搁放重物”有六个音节,可以继续分为“坐”“或”“搁放”“重物”四个音步。接下来我们要谈论这四个音步间的协调问题。
2. 该提示语结构由“请勿”领起,主干的述语部分是由“或”连接的平行式动词谓语,即“[请勿]V1或V2”。
按照我们的语感,述语部分的音节是不协调的。我们先在百度搜索到相同述语结构的语句,如:
[1]请勿切换账号或更换设备。
[2]观看时请勿喝水或者吃饭。
[3]应用优化中,请勿断电或重启。
[4]预报名请勿刷新或者重复提交。
[5]防欺诈盗号,请勿支付或输入Q Q密码。
[6]驾驶车辆时请勿接听或拨打电话。
[7]请勿嘲笑或抵制垃圾分类。
[8]请勿扫描或点击来历不明的二维码。
[9]为了您和他人的安全,请勿阻塞或占用消防通道。
[10]如果您不是此邮件的预期收件人,请勿阅读、复制、转发或存储此邮件。
以上例句的平行式谓语结构可分两种情况:(1)谓语部分平行:(V1O1)或(V2O2)。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谓语部分连接在一起,如例句[1]-[5]。(2)谓语动词平行:(V1或V2)O。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谓语动词连接在一起,并共用一个宾语,如例句[6]-[10]均是,其中例[10]有四个平行动词。
这两种平行结构大多整齐对称,主要表现在:结构对称(词对词,短语对短语),音节对称(单音节对单音节,双音节对双音节)。其中音节对称最重要,因为语言首先是声音的交流,声音齐整才会体现结构的齐整。当然,在实际语义表达中,要做到完全对称也比较困难,尤其是音节对称,不同词语和结构的选用都会导致音节数量的差异。但即便如此,只要保证音步的齐整对称或有序交错,也会产生协调感。如例句“刷新或者重复提交”“支付或输入QQ密码”“数字或特殊符号”等,结构虽不完全对称,但都以双音节为基本单位,在听感上都是2-2式,仍具有整齐性(“或”是蜕化音步,连接前后平行内容,可以通过停顿或拉长音节来达到双音节的效果);如果说成“支付或输QQ密码”就感觉很别扭。
回到提示语述语部分。该部分在音节上用“坐”一个单音节来对应“搁放重物”两个双音节,显然是不协调的。我们搜集的语料中也没有这种音节对应。
二、句子句法考察
该句在结构的组合上有两个问题。
1. 问题之一,“搁放重物”不能后接“在桌上”。
“搁放”是处置动词,当后面接表处所的“在”介宾结构时,它一般是不能带宾语的。百度中难以找到这样“述宾补”结构的例证,我们在北大CCL语料库查到的三例中,“搁放”都不带宾语,而直接与“在”介宾结构组合:
[11]在一个金黄的大甜柚上,密密地插上许多根香,柚子搁放{在一个大托盘里}。(聂鑫森:天街)
[12]一张张印有日文的红色传单,搁放{在日本兵尸体上};一张张印有中国字的绿色宣传品,散撂在周围的土地上。(冯志:敌后武工队)
[13]就连搁放{在存物架上}的生理卫生课教具———耳朵模型,仿佛也特意把自己拉成了一尺半长,在专注地等待着张老师作答。(刘心武:班主任)
如果“搁放”的宾语一定要与“在”介宾结构同现,一般是用“把字句”把宾语前置,“在”结构仍然与动词“搁放”直接组合(口语常用“搁”),位置可前可后,以居后为常见。百度搜索的句子如:
[14][把思念]搁放{在心上}。
[15]谁[把我包]搁放{在这儿}了?
[16]请[把行李]搁放{在行李架上}。
[17]请不要[将高温物体]搁放{在台面上}。
[18]我只是[把我的人生]{在这里}做暂时的搁放。
介宾也有少数不用“把字句”前置宾语而只将“在”结构前置作状语的,我们在百度上未找到此类语料,北大CCL语料库语料中的动词都用“搁”,且很少带宾语,带宾语时有数量词作限定。如:
[19]他的主人拿出威士忌和平底酒杯,[在炉火上]搁了一把小铜壶,他满意地瞧着。(威廉·雅各布斯:猴爪)
[20]实在没主意啦,这掌柜的[在房顶儿上]搁个夜壶!(传统相声:小神仙)
[21]虽因反右和浩劫之故平生未导过一部电影,但工龄[在那儿]搁著,谁还能否掉他的导演头衔不成。(方方:白雾)
[22]我的伞就[在那衣架下面]搁着。我穿过日本兵的步枪射程向衣架走去。(严歌苓:寄居者)
总之,我们没有在自然语言中见到“搁放重物在桌上”这样的说法,一般会说成“把重物搁放在桌上”或“在桌上搁放重物”。
2. 问题之二,“坐”和“搁放重物”不能共用介宾结构“在桌上”,虽然它们可以分别组合。
我们搜集到的例句显示:此类具有位移、存在、持续等意义的平行动词在共用后置“在”介宾结构时,它们的结构和语义指向(关联的主语、宾语等)往往完全相同,且不带宾语(如前所述,宾语多用“把字句”前置或出现在其他语义格中)。如:
[23]早期的防盗,采取增加质量和胶粘的方法,即[将设备]长久固定或粘接{在一个地点}。
[24]厂商仅仅在他们至少可以获得一个正常的利润率时,才进入或留{在某个行业中}。
[25]我现在相信,这部书写在或编{在惠施、公孙龙之后},而不是在他们之前。
[26]我们终将逝去,并依存或寄存{在“自然”的这个法则的体系之中}。
[27]瓜和葛都是蔓生的植物,能缠绕或攀附{在别的物体上}。
以上各例中,平行动词所处的结构环境和语义环境完全相同。而“坐”和“搁放重物”结构不同,语义指向也不同,分别指向人和物。即便是把宾语“重物”去掉,“坐或搁放在桌上”也说不通。(如果是“坐或躺在桌上”“架或搁在桌上”倒还可以)
另外,结合全句“请勿……”的句法看,共用的“在”介宾结构一般是位于述语之前。如:
[28]请勿[在此区域]答题或做任何标记。
[29]请勿[在场内]追逐打闹。
[30]请勿[在车厢内]饮食或吸烟。
[31]严禁[在交通道路上]玩耍或打闹。
所以,“坐或搁放重物在桌上”也不符合汉语规范,更常见的说法是“请勿在桌上坐或搁放重物”(暂不考虑音节问题)。
对该提示语进行修改,就要综合考虑节律和句法两方面的问题。如果只是单纯地增加前一成分的音节,改为“请勿随意倚靠或搁放重物在桌上”,句法规范的问题未能解决;而单纯地将介宾短语移前,改为“请勿在桌上坐或搁放重物”,音节仍不协调。我们认为,在尽量保持原文字不变的前提下,有两种改动方式。一是改为“请勿搁放重物或坐在桌上”,结构为“请勿V1O或V2P”,“在桌上”只与“坐”搭配,构成动补结构,并与动宾结构的“搁放重物”平行,前后各为四字音节,达成语音平衡。二是改为“(桌上)请勿坐人或搁放重物”,结构为“请勿V1O或V2O”,“坐人”与“搁放重物”结构相同,虽然音节数不同,但“坐人”与“请勿”相连,构成四字音节,也能与后面的“搁放重物”达成音节平衡。“桌上”一词也可省略,乘客根据标语出现的场合,自然知道所指是座前的小桌。以上两种表述方式都要比原句顺口、规范。
最后要补充的是,句法的规范与否实际上也涉及节律问题。句子不规范,读起来必定拗口,节律也自然不协调了。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