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讲稿如何设置幽默

幽默指有趣或可笑而意味深长。演讲稿中的幽默是一种经过艺术加工的语言,是一种艺术方法,是高级审美活动。用这种方法造成以笑为艺术手段的演讲稿,会使听众在欢笑中,潜移默化地受到哲理的熏陶,从而实现演讲的初衷。而任何平淡庸劣的价值取向都不是幽默。那么,如何在演讲稿中设置幽默呢?
一、利用自嘲方式设置幽默
自嘲就是自己嘲讽自己,是一种幽默的演讲方式,一种智慧的表达。当演讲人被个别听众无端指责时,就会采用先发制人的方法先贬低或嘲笑自己。表面上是贬低、嘲笑自己,实际上却是另有意蕴。
美国第十六任总统林肯出生于一个鞋匠家庭。当时的美国政府是非常看重门第的。在竞选总统的时候,林肯在参议院发表演说,一个参议员借此羞辱他。他轻蔑地说:“林肯先生,在你开始演讲之前,我想提醒你,不要忘记你是一个鞋匠的儿子。”林肯回答:“非常感谢您再次提及我的父亲,我非常想念他,虽然他已经去世了,但我会永远记得您的这句忠告,因为我知道我做总统永远无法像我父亲做鞋匠那样出色。”林肯转过头对傲慢的参议员说:“我的父亲曾为您的家人做过鞋子。如果您的鞋子不合适,我可以帮您修好。虽然我不像我父亲那样是个伟大的鞋匠,但我从小就跟随父亲,在他身上学到了做鞋的技术。”他又对所有的参议员说:“对参议院的任何人都一样,如果你们穿的鞋子是我父亲做的,它们现在如果需要修理或改善,我一定尽可能帮忙。但是,我要说明,我无法像他那么伟大,他的手艺没有人比得上的。”说到这里,林肯激动地流下了眼泪。
演讲中,林肯采用顺势牵引法,顺着参议员的话,用自嘲的方式说下去,并没有否认自己“卑微”的出身,更没有对自己出身的卑微感到羞愧。而是话锋一转,倾诉了自己对亡父的思念与爱戴,对亡父制鞋技艺的由衷钦佩。亲情最能够打动人心,对父爱的感恩获得了参议员们的认同。林肯面对着令人难堪的事,运用自嘲的演讲方式,不仅没有影响自身的形象,反而体现出林肯的宽容大度。不仅赢得参议院议员的尊重,就连那个嘲笑他的参议员也不得不低下头,和大家一起为林肯鼓掌。
在演讲中运用自嘲,须注意要有高雅的情调,如果滑入庸俗化的一端,势必会引起听众的反感与抵触。
二、利用调侃方式设置幽默
调侃,是指用言语戏弄、嘲弄、嘲笑等。《关于知识阶级》是1927年鲁迅在上海的一次演讲,当时大革命失败,白色恐怖笼罩全国。鲁迅此时业已完成了共产主义者世界观的转变。演讲中,鲁迅用无比锋利的“手术刀”解剖中国知识阶级特性,体现出思想的深邃性,其中又不乏文艺性调侃所形成的幽默。请看演讲中涉及有关调侃内容的部分:
人一听到俄罗斯,一看见红色,就吓得一跳;一听到新思想,一看到俄国的小说,更其害怕。对于较特别的思想、较新思想,尤其丧心发抖,总要仔仔细细地想,这有没有变成共产党思想的可能性?!这样的害怕,一动也不敢动,怎样能够有进步呢?这实在是没有力量的表示,比如我们吃东西,吃就吃,若是左思右想,吃牛肉怕不消化,喝茶时又要怀疑,那就不行了———老年人才是如此;有力量,有自信力的人是不至于此的。虽是西洋文明罢,我们能吸收时,就是西洋文明也变成我们自己的了。好像吃牛肉一样,决不会吃了牛肉自己也即变成牛肉的,要是如此胆小,那真是衰弱的知识阶级了。不衰弱的知识阶级,尚且对于将来的存在不能确定;而衰弱的知识阶级是必定要灭亡的。从前或许有,将来一定不能存在的。
十月革命的胜利把马克思主义带到了中国,帮助中国先进分子用无产阶级世界观作为观察国家命运的工具,重新思考自己的问题。但在鲁迅的笔下,一些知识阶级害怕接触新思想,患有瞻前顾后、保守胆怯的“恐俄症”。鲁迅调侃这些人就像老年人忌食一样。又用“拿来主义”观点,指出吸收、学习西洋文明,使其变为中华文明一部分。就“好像吃牛肉一样,决不会吃了牛肉自己也即变成牛肉的”。演讲要给听众感悟、启发和力量,唤醒听众的生命力和激情。因此,鲁迅在演讲中采用调侃的方式,有意识地钝化了批判的锋芒,使其变得比较温和、诙谐、幽默。这样,既深入剖析出知识阶级的弱点,又沟通了与知识阶级的情感,让人在笑声里看到自身的不足。演讲中的这段幽默传递的不是轻蔑,而是爱,因此演讲的观点更易于被知识阶级所接受。这篇演讲对于重塑当时知识阶级的人格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当时的白色恐怖环境下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
调侃并不适用于所有场合。例如,慰问飞机事故的幸存者,在抗震抢险第一线,在肃穆的悼念活动等场合,还要注意维护听众的尊严,不能挑战听众的底线,比如残障人士、听众心灵的创伤等,否则会使幽默沦为低俗。
三、利用讲段子的方式设置幽默
段子原指相声作品中一节或一段的艺术内容。而随着人们对“段子”一词的频繁使用,在不知不觉中主观地将其融入了一些独特的内涵,演变为一种特殊的表述形式。在中外名人经典演讲稿中,不乏利用讲段子方式,制造幽默、诙谐气氛,引发听众热情,给演讲注入感染力。孙中山是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先行者,也是中国近代史上最具影响力的演讲家。在革命活动中,他以演讲为武器,宣传革命思想,组织革命团体,发动革命斗争。其风趣、幽默的演讲风格,使演讲获得了极大成功。有一次,孙中山先生在广东大学(今中山大学)讲民族主义时,巧妙地穿插了一段寓意深刻的段子:
那年我在香港读书时,看见许多苦力聚在一起谈话,听的人哈哈大笑。我觉得奇怪,便走上前去。有一个苦力说:“后生哥’,读书好啦,知道我们的事对你没有什么帮助。”又一个告诉我:“我们当中一个行家,辛辛苦苦地积蓄了五块钱,买了一张马票,牢牢记住那马票上面的号码,把它藏在日常用来挑东西的竹杠里。等到开奖,竟真的中了头奖,他欢喜万分,以为领奖后可以买洋房、做生意,这一生再也不用这根挑东西的杠子过活了,一激动就把竹杠狠狠地扔到大海里。不消说,连那张马票也一起丢了。因为钱没有到手先丢了竹杠,结果是空欢喜一场。”孙中山接着回归本题:“对于我们大多数人,民族主义就是这根竹杠,千万不能丢啊!”
民族主义位于三民主义最前列,民族主义的内涵也不断被丰富、完善。由于听众身份不同,受教育程度不一,理解能力也不尽相同,有的听众可能对民族主义感到茫然。孙中山演讲中穿插这个段子,深入浅出地阐释“民族主义就是这根竹杠”的道理,使演讲更具趣味性,增强了感染力,使听众从中得到启迪。
演讲中穿插的段子,须注意的是:
1.“段子库”里的段子,可以作为演讲者的素材。但要根据演讲的主旨,适当选用幽默、诙谐的段子,强化其观点。否则选取的段子游离于演讲主旨之外,会直接影响到演讲“集中、鲜明表达主旨”的基本要求。
2.选取的段子力求短小精悍,切忌冗长。否则会造成喧宾夺主、中心旁移的现象,从而使演讲节奏流于滞涩,冲淡了演讲效果。
3.坚决抵制那些导向不正、背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格调低俗甚至是谣言的所谓段子。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