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报材料写作要做到“四忌”

凡遇上级部门来指导检查工作, 一般都要听取汇报。可见, 汇报材料是最常见的。但真要写好一篇汇报材料, 还真不容易。笔者在多年的写作实践中体会到, 必须做到“四忌”。
一忌讲道理。
要把讲话和汇报区别开来。讲话是需要讲道理的, 汇报则不可讲, 因为上级来人, 主要是掌握一些政策落实情况、一些工作推进情况, 了解还有什么问题和困难、下一步还有什么思路等等。对政策、制度的相关道理, 不肖说, 上级部门最熟悉不过了, 有些甚至是政策的制定者。有的汇报材料, 往往就国家或某行业的政策, 从背景到内容再到意义, 解释说明一遍。还有一种情况, 就是汇报某区域工作思路, 则把思路提出的前提条件、规划过程、现实作用统统论证一遍。以上两种情况, 是多此一举, 是写汇报材料的大忌。这时, 最好的办法, 就是用括号来注释, 也可用最简单的话把其内涵说明, 点到为止。
二忌避实就虚。
正常来讲, 听汇报, 要听的是工作进展情况。但实际工作中很多材料“王顾左右而言他”, 常见的情况有:“某年某月某日开始, 利用××月时间, 从部门抽调××人, 深入××, 深入调研”“××文件下发后, 我们认真研究, 召开会议学习, 制定出台了××文件”“对某项工作, 我们高度重视, 先后召开了××会议××会议, 多次专题研究, 谋划思路, 思考对策”“××项目, 我们加强沟通协调, 上报了项目建议书, 目前正在审定, 待审定后, 继续加大工作力度”等等。但最关键的, 工作是如何开展的, 具体到什么程度了, 则不得而知。这里, 有种情况, 如某项工作处于谋划启动阶段, 那么除了汇报工作思路外, 把成立机构、会议研究、调查研究、政策制定、宣传动员等前期准备工作予以介绍是必要的。
三忌流水账。
或按时间节点, 像大事记一样, 一环节一环节排列下来;或按工作事项, 一件一件, 如数家珍, 事无巨细, 一一列举出来;或按项目名称, 比如某项工作涉及10个项目, 就一个一个举例, 非把10个项目说完不可。有的同志认为, 只有这样, 材料才能写细写实。这是一种误解, 材料要实没错, 但见肉也必有筋骨, 否则就立不起来, 材料失去美感。这对于汇报人也好, 听汇报的人也好, 都是一种折磨。
四忌画蛇添足。
有的时候, 上级来调研, 是带着问题来的, 想听听基层有哪些好的建议意见, 供他们决策参考。这时, 一定要写建议。但也有另一种常见现象, 就是只要写汇报材料, 千篇一律, 一定列出几条建议。出现这种情况, 就是不研读调查督查安排的文件及其要求, 不研究材料使用对象, 使材料没有针对性。
相对以上“四忌”, 要做到“四有”。一是有重点。听汇报要听什么, 一般有明确的要求。汇报要围绕要求, 抓重点, 主次得当, 详略合理, 非重点内容即使写到, 也不能着墨过多。二是有特色。汇报工作, 一定要结合当地实际, 总结提炼, 用最精炼的语言归纳特点, 这样既突出了亮点, 又能提纲挈领, 使材料有神, 不可千人一面, 你有我有大家都有。三是有针对性。要分清上级部门的来意, 是就某项工作听整改情况的汇报, 还是听工作谋划情况的汇报;是为了发现一些共性的问题, 还是来听取对策建议;是专项调研, 还是全面掌握。带着这些问题去写, 思路自然就清晰了。四是有说服力。分析问题, 说明成效, 一般要通过数字对比、举例来说明, 还可以引用官方的肯定的话语或新闻媒体的报道, 这样就做到了有理有据。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