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新闻网稿件的写作要领

作为校园“第四媒体”, 高校新闻网是传递信息、服务师生、思政育人、提高声誉的重要载体。与社会新闻相比, 高校新闻的优势在于其具有教育性、学术性强的特点, 对师生有较强的引领作用。尤其大学生这个庞大的年轻群体, 作为国家的未来和希望, 处于不断被塑造的阶段, 客观、准确、规范的信息能够引导他们更加理性地面对新闻现象,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因而, 各高校有责任做好做实新闻宣传工作, 提升校园新闻网稿件的质量和内涵。笔者结合一些高校新闻网的具体案例, 从标题制作、语言、文风等方面来探讨稿件 (由于校园新闻最常用的报道形式是消息, 因而将重点分析此类案例) 写作应把握的要点和要求。
一、擦亮新闻的“眼睛”, 慎作“标题党”
由于校园新闻网界面的容量有限, 新闻标题一定要简洁、亮眼, 一般要在二十字以内勾勒出核心信息。
新闻标题要简短。通讯员要学会“做减法”, 使标题信息易于接受。例如, 某校园网上的一则新闻标题:“我校××杯第八届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决赛落幕”, 可以改为“校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落幕”, 既简短, 也突出了主要要素。校园活动、竞赛的新闻标题尽量不要出现企业的冠名, 避免商业化的嫌疑。“我校”过于主观, 多采用中性的“校”。“第几届”“决赛”等词语并不是核心信息, 不必出现。竞赛结束, 决赛自然也结束了, 不需重复。
新闻标题要鲜活。校园网新闻一般不用“召开……会议、举行……典礼 (仪式) ”的标题, 尽量避免使用“胜利”“隆重”“圆满”“成功”等词汇 (党代会、党内表彰大会等党内重大活动可以酌情使用, 以表庄重的氛围) 。比如, “学校隆重召开国际合作平台建设研讨会”这类标题生硬、枯燥、同质化, 会让人产生视觉疲劳, 也难以激发受众阅读的兴趣, 改成“国内外专家齐聚××大学研讨国际合作平台建设”后立刻生动了许多。
新闻标题要见“人”。校园新闻网作为育人的平台更要体现“人”这个核心要素, 凸显人文关怀。现在很多校园新闻标题中看不到“人”这一要素。比如, 某校后勤集团通讯员制作的新闻标题“我校多措施加强冬季食堂饭菜保温工作”, 把本来很有新闻价值、暖意融融的主题编辑成了冰冷、干瘪的文字。修改后的标题“学校贴心服务确保师生吃上‘暖心饭’”, 既让人看到了师生这个受益群体也就是“人”的因素, 也让传播效果更加接地气、更加柔性。
所以, 在信息海量、注意力稀缺的时代, 新闻标题要突出传播性, 第一时间吸引读者。但我们也要避免做“标题党”。比如某网站一则标题:“××省一毕业生亲手把母校大楼炸了!还上了全国热搜!”这样的标题就显得过于“辣眼睛”。其实, 这只是一条关于某大学爆破专业毕业生给母校拆除教学楼的新闻。炒作、制造耸人听闻的噱头只会产生负面的传播效应。
二、洗去“铅华”, 让新闻“动”起来
新闻的语言要求朴素、干净、利落, 有“动感”, 最忌讳“卖弄”, 追求华丽辞藻。所以, 通讯员要学会“白描”的手法, 多用动词, 去除“粉饰”。
(一) 避免重复啰嗦
某校园新闻网上的一则报道:“校长××一行考察了电气学院新办公楼建设使用情况, 实地参观了学生实验室、各系部教师教研室、辅导员办公室、学生活动室, 并与实验室师生亲切交谈。随后, 在电气学院会议室听取了电气学院工作汇报”。这句话中, “电气学院”“实验室”在句内反复出现, 语言啰嗦。还有一些通讯员喜欢用多余的说明和修饰。比如, “他头戴一顶帽子, 脚穿黑色的皮鞋”“不必要的伤害、不应有的失败”。戴帽子、穿鞋还需要交待具体部位吗?有哪些“伤害”“失败”是必要的、应有的?最后, 避免相同意义的词语一起并用。比如, “校足球队的健儿凯旋而归”“校团委老师要求同学下周带妆彩排”。“凯旋”已经包含了归来的意思, “彩排”就是指带妆排练。
(二) 避免成语错用滥用
错用、滥用成语也是通讯员尤其是学生记者常犯的错误。成语简洁凝练, 有固定的结构形式, 有时运用到稿件中, 能够丰富新闻语言, 增强叙述的生动性。但新闻稿成语的选择既要准确, 也要把握好度, 不可错用、滥用。比如, 一些稿件里用“七月流火”来形容夏日的炎热, 用“位列三甲”来表示在活动和竞赛中获得前三名, 把“灯火阑珊”等同于灯火辉煌, 这都是写作者基本功不扎实的表现。某高校学生记者采写了一篇关于学校服务者默默奉献的稿子。文中是这样描述学校保洁阿姨的:“保洁阿姨目光如炬, 不放过一个死角;长臂一挥, 污渍一扫而净”。其实“目光如炬”是指目光像火炬一样, 是愤怒地注视。本来是非常好的聚焦基层的新闻稿, 但是由于成语使用不准确, 本来的意境全无。我们只看到保洁阿姨带着怒气在工作, 没有看到她的默默付出。可见, 滥用或者错用成语会影响信息传递的意义和新闻客观性。
(三) 多使用动词
“新闻是新近发生事实的报道”“新闻是新近事实变动的信息”[1], 这是新闻的两个定义。无论是“发生”还是“变动”都是动态的。新闻不“动”, 就不算新闻。而且, 相对于抽象的形容词、副词, 动词更有利于清晰再现新闻场景。新闻稿中可以适当选用形容词, 但副词最好别和读者“见面”。来看某校园新闻中一则比赛报道的案例:
夺冠后, 替补席上的运动员十分兴奋。 (修改前)
夺冠后, 替补席上的运动员都跳离了座位, 冲向了场上的××, 将他压在身下, 有人拍他的脸, 还有人踢他的腿。 (修改后)
修改后的稿件明显比修改前充满“动感”。前者“十分兴奋”这个副词和形容词的组合, 主观性强, 也很抽象, 后者通过动词描述, 新闻变得生动客观了。
以下是笔者采写的某高校咨询会的一个片段:
展台前围满了咨询者。家长和学生有的探头“取经”, 有的驻足聆听, 有的收集招生手册, 还有的掏出小本记录。招生工作人员主动起身、讲解、比划, 就招生政策、志愿填报、院校专业、就业前景等问题为考生和家长提供意见和建议。
笔者前后运用了一系列的动词, 使稿件语言更加生动具体, 也让新闻产生了画面感。
三、避免“虚华”, 让新闻“实”起来
校园网新闻稿件很多为会议稿, 还有的是领导交办的应景之作, 但不能为了宣传而宣传, 忽视新闻规律。“我们的正面宣传很有成效, 但还要进一步讲究传播艺术, 对接群众需求, 在改进创新中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2]。所以, 既要结合高校教育宣传的实际, 也要遵循新闻传播规律, 把新闻写实, 增强传播力。
(一) 避免主观臆断, “套路满满”
新闻稿尽量避免在新闻末尾增加主观阐述和无价值的议论。比如, “这次活动 (竞赛、会议) , 对……具有重要意义, 必将大力提升……为我校……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导语开头也存在同样问题, 有的记者或通讯员喜欢用目的状语“为了……”引领, 然后介绍活动、会议的意义。活动、会议是否取得成功, 应该以新闻事实呈现, 让新闻事实说话。写出气势如虹的评论排比句其实比如实叙述更花费精力和时间, 但并不符合规范。
再比如, 一些高校新闻网会议报道中常用的“套路”模式:导语中, “领导在主席台就座”;主体部分, “大家一致认为”“大家纷纷表示”;结尾处, “与会人员在会后移步到××合影留念”;最后, “据悉”“记者了解到”。在这个结构中, “领导在哪坐”“大家在哪合影”的叙述对提升主题不会有任何作用, 应果断删除;“大家一致认为”倒不如用“某一个人说”更有感染力和可信度;“据悉”是有问题的消息来源, 到底“据谁获悉”;“记者了解到”又过于主观, 新闻记者要做到“忘我”, 不要参与, 只是记录。所以, 要相信师生的思考能力, 不要刻意引导, 否则适得其反。要“润物细无声”, 用事实传递意见, 宣传痕迹太重的稿件一定不是成功的稿件。
(二) 避免居高临下, “官腔官调”
校园新闻报道只需列出主要领导, 不必一一列举出席人员。现在有的稿件导语只见领导、出席人员, 主要信息完全淹没在对领导、专家的职务、职称介绍之中。另外, 有的稿件中领导开口就是“重要讲话”“指示”, 参加活动就是“莅临”“亲临”, 调研走访肯定是“顶着烈日”“冒着严寒”“百忙之中”。教学科研取得成绩一定是“党委正确领导, 领导高度重视, 部门大力支持”的结果。这些词语和叙述方式会显得“仙气”太重, 假、大、空, 不符合新闻报道朴实、具体的风格。
人物介绍宜采取“职务+姓名”的方式, 文中一般只出现一次, 后面直呼其名即可。但现在很多校园网新闻稿的人物介绍过于口语化, “刘教授、刘总、刘博士”屡见不鲜, 有的称谓甚至从头提到尾。此外, 当一个人职称职务等身份信息很多时, 只需选取最有代表性的“标签”即可, “同志”“先生”“女士”等称呼在新闻稿中也避免使用。写新闻稿不是“请客吃饭”, 不需如此温文尔雅。只有官腔、官调少了, 群众语言多了, 稿件才能真正贴近受众的内心。
(三) 避免夸大其词, “腾云驾雾”
校园新闻网有两种选题出现频率较高:一种是典型人物的宣传报道, 还有一种是科研方面取得成果的报道。但这两类稿件写作也存在一定问题:
现在很多校园典型人物报道仍然是脸谱化、雷同化的报道模式, 读者看完一篇报道, 都会觉得人物“似曾相识”。通讯员总是试图把人物描述得“高大全”“不食人间烟火”, 而不善于多方位、多角度地深入采访, 把人物写得真实可信、有血有肉。比如, 类似行政人员加班加点, 教师带病上讲台的报道不要夸大, 一方面会让人感觉选题缺乏人文关怀, 另一方面也与相关法律冲突, 容易引起争议。“无论是典型宣传还是主题宣传, 都要力戒居高临下、照搬照抄, 摈弃形式刻板的模式套路。”[3]
在报道校园科技成果时, 很多通讯员喜欢把一般性成绩拔高为“零的突破”“国内首创”“填补空白”, 非常浮夸。校园“科学”新闻要避免不“科学”, 不能把局部经验看成普遍规律, 把一般成果说成全省甚至全国通用的重大成果。还有一些科研报道, 通讯员恨不得能为其贴上一篇论文, 但这是新闻网不是学术网。晦涩、专业术语过多, 会让受众难以看懂, 很难产生好的传播效果。所以, 科研报道一定要“落地”, 要有信息量, 要有干货。对于专业性较强的报道, 写作时必须要进行通俗化的“翻译”, 把专业术语变成“大白话”, 贴近师生生活。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