唁电写作的情感逻辑

唁电是向逝者亲属或单位发出的表示哀悼、慰问的一种应用文体,适用场合特别、内容特殊,行文常常庄重得体,饱含深情。深切的悼念与缅怀是其感情基调并贯穿始终。写作唁电时,需认真斟酌语言、措辞、语气,充分体现哀痛、怀念之情。
一、开篇:惊悉噩耗表悲痛
就结构而言,唁电一般包括标题、称呼、正文、结尾和落款。其标题多为“唁电”二字,也可以在标题中写明收文者的姓名。比如,1936年10月鲁迅先生病逝后,中共中央和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政府联名发表了《致许广平女士的唁电》。唁电的标题要充分考虑丧事的特殊氛围,直言其事,不繁复,不拗口。在称呼上要体现礼貌礼仪,准确恰当。
唁电开篇要直截了当,点明主题,直接抒写得知噩耗之后的哀痛心情,对逝者的不幸去世表示深切哀悼,其他内容则无需赘言。2018年10月,著名作家金庸去世,中国作家协会给香港作家联会发去唁电,开头写道:“惊悉中国作家协会名誉副主席金庸先生不幸逝世,我们十分悲痛,谨对金庸先生逝世表示深切哀悼,向金庸先生的亲属致以诚挚慰问。”这是一则团体对团体发出的唁电。通过简短的文字,传达了获知不幸消息、悲痛心情、深切哀悼、诚挚慰问等多层意思,一句一意,不赘虚言。2018年11月20日,中国作家协会主席铁凝就著名作家萧逸去世给美国洛杉矶华文作家协会发去唁电,首先写道:“惊悉著名武侠小说大家萧逸先生不幸逝世,深感悲痛。我谨代表中国作家协会并以我个人的名义,对萧逸先生的逝世表示沉痛哀悼,并通过你们向萧逸先生的家人致以深切慰问。”这是一封个人发给团体的唁电,虽稍有差异,但其基本内容同前文未有太多变化。
通过大量分析比较可知,唁电开篇部分的情感轨迹十分明显,写法基本一致,即:惊悉噩耗———心情悲痛———深切哀悼———诚挚慰问。围绕这一主线,在语言组织上可以灵活变化,亦可用文言表达,显示庄重典雅。致哀者可以根据自己和逝者的身份、地位等具体情况,斟酌词句,巧妙行文,恰当而礼仪周全地表达哀思。
二、主体:深切缅怀颂功绩
对逝者生前业绩、优秀品德进行追思、评价,是唁电的核心内容,也是人们最为关心、关注的地方。一些官方、团体的评价常常事关逝者的历史贡献、功绩和后世地位,是盖棺定论之语。2018年7月,香港知名企业家田家炳逝世,国务院港澳事务办公室7月12日向田家炳先生亲属发去唁电:“田家炳先生是我们非常敬佩的实业家、慈善家。他爱国至诚,爱港至深,自奉俭朴,乐善好施,情系中华,惠泽社群。我们对他的逝世深感悲痛。”这则唁电言简意赅,高度概括,称田家炳先生为爱国爱港、乐善好施的实业家、慈善家,对其一生给予高度评价,表达了对田家炳先生的悼念、赞誉之情。
对逝者的追思、缅怀,常常需要致哀者从自身的身份、角色以及逝者生前和自己的关联性方面入手,给予真实、客观、公正的评价,不能夸大其词有阿谀奉承之嫌,也不能贬损抹黑有中伤诋毁之意。金庸先生去世后,中国作家协会的唁电简述了其贡献、功绩:“金庸先生是享誉海内外的著名作家,是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武侠小说泰斗,在华文世界具有重要地位和广泛影响。金庸先生的代表作《射雕英雄传》《笑傲江湖》《天龙八部》《书剑恩仇录》《鹿鼎记》等已经成为华语文学经典,半个多世纪以来经久不衰,对当代中国文学发展贡献卓著。金庸先生以个人的文学成就和人格魅力,为中外文学交流特别是内地作家与港澳作家交流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在海内外华文作家中产生了重要的积极影响。”中国作家协会的唁电立足自身专业团体的特点,主要从文学创作、文学地位及影响等方面对金庸先生进行评价,充满赞誉之情。而国务院港澳事务办公室发去的唁电,则结合了自身的工作特点:“查先生一生情系中华,爱国爱港。以铁肩担道义,以妙手著文章,开创新派武侠小说先河,享誉海内外华人社会。查先生支持国家改革开放,拥护‘一国两制’方针,热忱参与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起草,为香港特别行政区政治体制设计、保持香港长期繁荣稳定,贡献了政治智慧。”在肯定了金庸先生的文学功绩之后,特别强调了其在实践“一国两制”方面的历史贡献,写实、记史,给予了金庸先生恰当的评价。
在写作这部分内容时,一要注意情感基调,以沉痛的心情概述逝者生平,寥寥数语,勾画其生平品格、贡献,激起人们的缅怀、思念之情。二要讲求语言运用,因关乎逝者生前身后名誉、名声、地位,写作时必须字斟句酌、精雕细琢,追述生平事迹要实事求是、抓大放小、高度概括,肯定功绩,给予其恰当、恰切的评价,不溢美、不虚谀。
三、结尾:亲切安慰寄哀思
唁电的结尾部分,一般有三种形式,第一种是表达深切的缅怀,第二种是对亲属表示慰问,第三种是将两者结合起来。比如,金庸先生去世后,中国作家协会致香港作家联会的唁电结束语为:“金庸先生千古!”体现的是哀痛和怀念。国务院副总理韩正在致其亲属的唁电结尾写道:“望节哀珍重。”中央人民政府驻香港特别行政区联络办公室主任王志民的唁电最后写道:“谨致沉痛悼念,望节哀珍重!”这都是对逝者家属的慰问,语言凝练,言到意至,自然收束。国务院港澳事务办公室的结束语则既有缅怀,又有慰问:“哲人其萎,侠风长在。望节哀珍重。”浙江省委、省政府的唁电结尾写道:“我们将永远怀念查良镛先生的高尚品格和爱国精神。望诸亲属节哀珍重。”“哲人其萎,侠风长在”典雅凝重,符合金庸的作家身份;“我们将永远怀念查良镛先生的高尚品格和爱国精神”简洁明了,直抒胸臆。
唁电的结束语并没有固定形式,重要的是蕴含其中的深挚感情。2018年12月,两岸企业家峰会台湾方面副理事长、中国国民党前副主席、海基会前董事长江丙坤辞世,中华全国台湾同胞联谊会会长黄志贤在唁电中写道:“耑此奉唁,尚祈家属节哀顺变。”2005年1月,原台湾海峡交流基金会董事长辜振甫去世,时任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会长汪道涵给其夫人发去唁电,表示哀悼,唁电最后写道:“深望女士与子侄辈节哀顺变,善自珍摄。”由此可见,结束语并没有一成不变的模板,而是致哀者根据实际情况来措辞,以便充分表达自己的情感。
唁电的结束语虽无固定写法,但有很多常用词。用于向逝者表示缅怀的有“千古”“安息”“永垂不朽”“一路走好”等,用于向亲属表示慰问的有“保重”“珍重”“节哀顺变”等。唁电也常以“肃此电达”“特电慰”“谨此电唁”“特电慰问”等结束,这些词语多见于官方发出的唁电。还有的会根据具体情况,作出相应安排。比如,中央统战部办公厅2017年8月20日给江苏省委统战部发去唁电,哀悼中国佛教协会咨议委员会副主席松纯长老圆寂,其结尾写道:“治丧期间,请以中央统战部办公厅名义送一花圈。”
“悲痛———赞颂———安慰”是唁电的情感基调和逻辑线索,写作唁电时,要遵循这一规律,认真结构和行文。同时,要感情真挚,情真意切,以表现深切的悲痛、客观的赞颂、诚挚的安慰。另外,语言要精练简明,语风深沉质朴,充分体现致哀者的悲痛悼念之情。用词用语要简洁洗练,自然真诚,以情动人,催人泪下,切忌使用华丽的辞藻、繁杂的修饰。评价生平、赞颂贡献要概括凝练、实事求是、恰如其分,切忌言过其实、长篇大论。文末的慰问要真切诚挚,融入真感情,切忌敷衍。唁电的主要目的在于展示感情、体现关怀、传递温暖,在写作时,要用真情一以贯之,做到情深意浓、温情暖人。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