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话类文稿撰写之“一二三”

讲话类文稿的撰写是应用写作中难度比较高的一类。其立意无常、嬗变灵动,因人而异、因时而异,既要把对党忠诚作为生命线,把履行政治责任作为根本点,还要体现领导的人格魅力、语言魅力,这不仅需要理论的长期积累、深厚沉淀,还需要文稿内容贴近对象、求真求变,初学者确实难以掌控,现结合自己的一点实践,谈谈讲话类文稿写作的“一二三”。
夯实“一项内功”
问题导向,是以发现和提出问题为工作起点,以解决和回答问题为工作终点。文章即工作。讲话类文稿是面对面的指导、要求、承诺等,起草时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在思考状态下工作,在研究状态下写作,这是写好此类文稿的“内功”,起着基础性、支撑性作用,离开这一点就不可能写出好文稿。具体来讲,要把握好以下四点。
一要透析内部结构。领导讲话稿具体由哪些方面、哪些环节、哪些阶段和哪些过程构成,在撰写之前应当加以解剖、掌握准确。一般可以从“横向、纵向”两个维度入手,横向分析结构,板块衔接并行排列;纵向厘清脉络,紧前紧后树状搭接,但行文必须按同一维度、同一分类来谋篇布局,否则容易渗透粘连、跳跃混乱、不知所云。比如,谈“加强行政效能”这一话题,就必须深入研究“行政效能”的内部结构,横向应弄清“行政组织结构、行政行为和相关制度”等要素,纵向应厘清各要素之间的关系,部署紧前紧后搭接,分清主次缓急,确保条理清晰,叙述顺畅。
二要把握内在逻辑。内在逻辑清晰是文稿写作的基本要求,否则将混乱一片、难以成文。讲话类文稿写作中,须用全面的、联系的、发展的观点,在搞清内部结构的基础上,还要深入剖析相互之间的逻辑关系,把准是否存在因果、递进、并列和主次关系等,如剥洋葱一般,把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反映出来,切实拎起文章的魂和纲,做到环环相扣、逻辑严密,引人入胜、跌宕起伏。内部结构旨在研究点上的具体问题,内在逻辑应该研究面上的相互联系的问题。比如,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个大主题下,加强行政效能可能就是一个非常小的点上的具体工作,就必须根据行文需要,果断取舍,确保重者恒重、主旨突出。
三要切准个性特征。个性特征是一事物同他事物相区别的标志特征。写文章、讲话就是要解决个别或具有普遍倾向性的问题,不研究事物的个性特征,不了解与其他事物的区别,怎能对症下药?讲话类文稿不能只写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遍真理,更重要的是要找准个性特征,坚持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客观真实研究问题,对策措施针对性强,解决问题才有实效性。还是以“加强行政效能”为例,必须区分行政效能与其他效能的差别,有其自身显著特征和基因密码,决不能把概念弄得晦涩难懂、讳莫如深,特征搞得千人一面、似是而非,洋洋洒洒数千字,台下听众迷迷瞪瞪、不知所云,摸不着头脑。
四要融合内外环境。讲话类文稿不能是空中楼阁、虚幻飘渺,必须融入时代背景,言有指向、言有实情。每个问题都面临诸多内外环境,必须立足问题所处的背景、面临的形势,重点关注直接作用于事物的因素和方面,增强“为什么写”“为什么讲”的必要性和价值性,同时也为回答“是什么”“怎么办”做好铺垫,只有把背景阐述清楚了,后面的内容才有更强的说服力。再次以“加强行政效能”为例,一定要阐述清楚为什么要讲加强行政效能,现在我们在这方面出现了什么问题、与别的地方和上级要求相比有多大差距、面临着什么样的内外形势等一系列背景情况。
融合“两条主线”
目标导向,就是写作必须有实实在在的目标,不能目标模糊。讲话类文稿是服务于领导活动的文稿,既要把客观真理蕴含其中,还要将领导需求完美展现,必须围绕反映客观真理、满足领导需求“两条主线”(以下简称“客观真理线”和“领导需求线”),找准契合点、关键节点,越是融合,越能发挥出好的成效。
客观真理线,就是讲话类文稿要始终紧紧围绕“反映客观规律、揭示事物本质”这一主线,客观真理即真理的客观性,必须用实实在在的,具有指导性、操作性的真理灌注,决不能以其昏昏使人昭昭,把真理性内容简单堆砌,使得说教泛化、让人反感,必须运用恰当方法灵活展现。
一是分析与综合。分析与综合的方法是科学认识事物的必经阶段。讲话类文稿的撰写,必须运用真理性标准,透过普遍现象分析研究具体问题,也要把分散的具体问题耦合起来整体化把握。既要对具体问题逐一进行定性与定量分析,又要把带有倾向性普遍性的苗头归纳融合,从全局大局高度深入探究,得出一般性结论,加强全面指导整改,防止“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现象发生。
二是启示与借鉴。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别。启示意在有所领悟,借鉴意在汲取经验。讲话类文稿要展现真理性内容,但决不能把真理性内容机械教条落实,必须结合实际,鲜活落地。文稿写作绝不能闭门造车,尤其是针对问题的对策措施不能拘泥己见或是小部分人的看法,要进行广泛的比较借鉴,积极汲取上级单位指示要求和兄弟友邻单位的有益探索,既要向上级纵向借鉴落实,旨在认识问题发生、发展的演进轨迹和趋势,结合本单位实际更好地推动落地,防止一些问题“按下葫芦浮起瓢”,屡屡发生;也向友邻单位横向借鉴吸收经验,旨在认识同一问题其他单位的有益探索和实践,给本单位以警示启示,防止类似问题在本单位发生蔓延。
三是调研与抽象。从认识论方法论看,起草文稿的过程必须做到既要进行深入调研,充分占有感性材料,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理性思考和升华,完成认识的第一次飞跃;还要进行抽象概括类推,运用已经形成的理性认识去指导反哺实践,完成认识的第二次飞跃。讲话类文稿的起草者是否进行了深入调研,是否对占有的大量材料进行了抽象分析、理性思考,决定着文稿的深度和接近客观真理线的程度。
领导需求线,就是领导同志的个人偏好、语言特色、风格习惯等个性特征,反映在文稿上的需求是不一样的。在贴近领导需求上,一定要全面、准确领会领导的真实意图,并在文稿起草中表达好、实现好。
一要敏于捕捉领导意图。讲话类文稿最终展现的是领导的所思所想,有时领导可能对一个问题暂时明确指示,起草者可以通过经常性接触和呈送文件的批阅批示情况,也包括从日常具体工作的请示汇报中的领导指示的一些只言片语中,揣摩领导的真实意图,尤其对于领导常常念叨、耳提面命的想法观点,一定要仔细分析领会、收集整理、归纳凝练,以备在起草相关主题讲话文稿时运用自如、恰如其分。
二要敢于拓展领导意图。领导事情多且杂,不可能对每篇讲话文稿都做到亲自搭框架、列提纲,有时可能只有一个初步的看法,有时可能还只有昙花一现的创意点子,起草者就必须牢牢抓住领导思想迸发的星星之火,使其扩展拓展为火花蔓延的燎原之势,敢于创新发挥,站在领导角度,深层次多角度去思考、挖掘,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善于把领导意图的“点”延伸为“线”、拓展为“面”,不断充实完善成文。
三要善于扣准领导意图。讲话类文稿撰写,切忌把领导的意图念歪了、写偏了,独辟蹊径却离题万里。撰写者必须扣准领导的真实意图,在立意上想远一点,避免只低头看路,忽视抬头看天,高度上不去;在内容上深挖一锹,避免片面臆测、观点单薄,深度达不到;在用词上严谨一些,避免过分口语化、行业化,效果好不了,以系统化、结构化思维创造性地实现领导意图。
做到“三个契合”
讲话类文稿的撰写必须坚持结果导向,聚焦结果、紧贴结果,起草者在动笔前必须搞清楚“为什么讲、对谁讲、以什么身份讲”三个问题,决不能目的不清、对象不清、身份不清,只有契合目的、契合场景、契合身份,讲话才能见到成效、发挥作用,如若颠倒错乱,后果将不堪设想,起草者虽辛辛苦苦、加班加点,得到的可能只有批评。
目的就是文稿旨在解决什么问题,实现什么初衷。讲话类文稿的目的决定内容和结构,更决定成效。讲话类文稿切忌目的不明、无病呻吟,洋洋洒洒、不知所云,必须主旨明确、态度坚决,使得目的要求贯穿于主标题、大标题、小标题一线,使得文稿中心突出、层层递进、同向发力,开门见山、旗帜鲜明地阐述主要观点,不仅要找准存在的问题、深入剖析产生问题的原因,更要制定行之有效的整改措施,确定明确整改到位的时限。尤其是在当前大力纠治不良文风会风的情况下,一定要坚守“非必要不开会、非必要不讲话、非必要不发文”的原则,不搞“文山会海”,可讲话可不讲话的一律不讲,目的性不强的讲稿一律不用。
场景就是文稿使用时的具体场合,烘托什么氛围。在写作讲话类文稿之前,起草者必须要弄清是在什么场合讲话,是党的会议还是行政工作会议,是内部会议还是公开会议,参会人员有哪些、规模大小等。大场合与小场合、庄重情景与热烈情景,对文稿的要求是大不相同的。比如,基层工作就需要用大白话讲怎么干、谈具体,不要讲大道理,如果不分情况、不看对象地讲一通,就容易让人不得要领。要像电视剧《亮剑》中李云龙做战前动员那样,寥寥数句大白话,句句切中要害,直击主题,很快就把战士的“火”点起来了,战士们个个嗷嗷叫,冲锋在前,战无不胜、攻无不克。
身份就是文稿使用时的上下级关系,达到什么效果。讲话类文稿的使用一定要注意身份的关系,同一位领导,向上汇报工作时的身份就是下级,向下布置工作时就是上级,文稿内容随着其身份不同而大有不同,向上汇报工作一般是要争取得到上级领导的认可和支持,向下部署工作就要使参会人员准确领会意图,推动工作有方向,讲话的重点、语气和用词都是需要注意的,绝不能颠倒身份、用错词句,否则将会事倍功半。同时还需注意避免讲话“上下一般粗”“小官说大话”等突出问题,一些基层领导的讲话稿,直接把上级的共性要求像“竹筒倒豆子”一样讲出来,完全不结合本单位实际,讲的是与身份不相符的话。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