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撰写科研报告的基本要求

科研报告是记录某一科研项目调查、实验、研究的成果或进展情况的科技文体。根据项目所处阶段不同, 科研报告一般还可细分为综合论证、总体方案、实施方案、年度进展、结题验收和技术归档等6类。科研报告在项目申请、项目管理、成果保留和成果推广等过程中都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近年来, 随着我国在科研领域投入的逐年增加 (根据国家科技部统计, 2015 年国家科技人力资源已达7100万人、研发投入经费14300 亿元, 其中单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就支持了14000 余个项目) , 各类科研报告的数量也急剧增加, 科研报告作为科研领域的行业应用文体, 运用也越来越广泛。目前, 有很多科技工作者, 尤其是一些年轻同志, 由于缺乏对科研报告撰写基本要求的了解, 形成了很多质量不高的科研报告。具体表现就是, 在科研上有很好的想法, 但是项目综合论证报告总是写不好, 始终得不到经费支持。还有一些在研的项目, 负责人不掌握科研报告写作要领, 形成了数量较多而又用途不大的科研报告。量大质低的科研报告不但读起来索然无味、价值不大, 还浪费了作者宝贵的时间和精力。下面, 笔者结合自身科研管理工作的经验, 以具有较强代表性的基础研究类项目综合论证报告为例, 简要介绍一下撰写科研报告的基本要求。
一、重点突出、内容完整
重点突出指的是作者要切实掌握所写科研报告的要求和读者关注的重点, 避免平均用力, 应该在有限的篇幅中突出核心内容。这一方面是因为读者的时间有限, 平铺直叙的写法不利于读者准确地抓住作者的主要意图;另一方面, 读者在固定的时间里能够接受的信息是有限的, 过多的内容会冲淡主题。因此, 为了让读者加深印象, 必须突出重点、有所侧重。可以通过换位思考的方式来明确写作重点, 行文前要结合实际情况考虑清楚读者关注的重点在哪里。一般而言, 对于综合论证报告, 读者往往更加关注需求背景、国内外研究现状和预期成果等与项目必要性相关的内容;对于总体方案和实施方案报告, 读者关注点多在科学问题凝练、研究内容安排、技术路线设计和研究团队分工等与可行性相关的内容;对于年度进展报告, 读者主要关注年度工作完成情况、是否按照计划开展和下一步工作计划;对于结题验收报告, 读者关注的是项目取得的成果情况。总体来讲, 把科研报告写得“外行明白、内行认可”是一个基本要求。
内容完整是指对相关内容的论述应全面到位。研究现状调研工作尤其重要, 本领域国内外相关单位的研究进展应全面介绍。例如, 在阐述国内外研究现状时, 应全面介绍与本项目相关的研究工作最新进展情况。如果报告中介绍不全面, 内行的读者会认为我们调研论证得还不够充分。例如, 在介绍研究团队组成时, 国内优势单位应该都简要介绍一下, 并对本项目研究团队构成的考虑进行必要说明。
二、层次分明、论证科学
层次分明主要指行文过程中要有一个逐渐展开的过程。分层次撰写科研报告为快速阅读报告的人提供了方便, 可避免“只见树木, 不见森林”的情况发生。层次分明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行文的结构, 一般而言, 在报告的开头应有一个2000 字以内的项目概要, 每个大标题下第一段应对本章节内容进行概要描述, 控制在200 字以内为佳;另一方面是研究题目的安排应分层次设置, 让人一目了然看清楚各个层级研究题目的设置情况和研究内容之间的相互关系。为了更加清楚地表达, 可以绘制一个研究内容的示意框图, 以核心问题为金字塔顶点, 然后一层层地逐级展开, 直到每一项具体的研究内容形成塔底。应避免把不同层次的内容混到一块, 同时, 切忌报告开篇就直接扎到技术细节中去。
论证科学是指准确地论证科学问题。基础研究的对象是科学问题, 基础研究关注的是事物的本质、原理和规律。基础研究的成果是提供解决重大实际问题的答案基础, 但不是答案本身, 更不是全部答案。下面举例探讨如何才能做到论证科学。例如, 要解决某种材料在特定环境下的失效问题。如果是基础研究项目的科研报告, 首先应给出一组类似的材料, 介绍清楚它们在某几种典型环境下性能的变化规律, 进而通过理论建模、数值模拟等揭示这些变化规律的机理, 最终能够对材料性能进行预测或者给出失效应对措施的建议。
三、充分必要、多用数据
充分必要在这里重点强调的是“必要”, 应本着服务中心的原则, 不相关的内容坚决不要, 尤其是那些庞杂而不确切、细致而无用途的数据以及模棱两可、含糊不清的表述坚决不要出现在科研报告中。多余的论述对于准确传递信息毫无用处, 对内行来说是画蛇添足, 对外行来说是混乱之源。例如, 有些科研报告在介绍国内外研究现状的时候, 只是单纯的罗列, 缺少必要的梳理分析, 甚至会出现调研内容与研究项目脱离度很高的情况。调研的内容看似与本项目相关, 但是又无法从调研的内容中看出开展本项目的必要性。为了做好充分必要, 可以在报告完成、思路已经非常清晰明确后, 再通读报告, 凡是跟中心思想无关或相关度不高的内容一概删除。然后, 再系统地看一下支撑论点的论据是否充分、有否遗漏, 进行必要的增补完善。依此方式大刀阔斧地删减、增补往复几次, 基本就可以做到充分必要了。
多用数据是指描述对象或阐述观点时往往要用到具体、明确的数据, 让读者准确掌握要表达的内容。尽量少用定性的描述, 确实无法避免时一般也应辅以一些参考数据或者数据范围。在描述对象时应慎重地使用“比较、很、非常、特别、大概、可能、也许、应该”等模糊语言, 尽可能直接给出具体数据或数据范围。为了表达直观、易懂, 可以采用比较的方式。一种是横向对比的方式, 主要是把本项目的预期指标同目前国内外同行达到的水平进行对比;另一种是同常见事物对比的方式, 例如, 为了说明某一精密部件的尺寸, 可以表述为“其厚度为××微米, 只有头发丝直径的十分之一”, 为了说明某飞行器的速度, 可以表述为“其飞行速度为××××米/ 秒, 达到了十倍声速”。另外, 引用的数据尤其是关键数据要有明确的来源, 且数据最好是权威或者公认的, 不能引用道听途说或没有依据的猜测数据。
四、结构合理、逻辑严密
结构合理主要指报告内容的编排要合理, 哪些内容要单独讲、哪些内容可以合并、先后顺序是什么。关于科研报告的总体结构, 一般项目主管部门都会给出详细的要求, 严格按照相关模板的要求认真编写即可, 此处不再赘述。
逻辑严密主要是指逻辑关系衔接紧密, 不要有推不出、过渡太快和跨度太大的情况。例如, 有些项目开题论证报告从现存问题到研究内容的引出缺少必要的分析过程, 逻辑上跳跃太大、不连贯, 只介绍“是什么”而不解释“为什么”。从现实需求到准备开展的研究工作应一步一步严格论证, 现实需求和目前的能力分别是什么→差距有哪些→产生差距、限制发展的技术瓶颈是什么→攻克技术瓶颈的核心问题是什么→需要具备哪些条件……等等。每一次跨越都要有承上启下的分析论证, 过渡的地方要把逻辑都拉通, 俗话说要“严丝合缝”, 避免生拉硬拽、掉环落扣。例如, 介绍研究内容的时候, 应该首先简单介绍要做的内容是什么, 接下来依次介绍为什么做、做完了预期的效果是什么、计划怎么做、相关指标参数如何验证, 形成一个完整紧密的闭环。当报告的内容逻辑严密的时候, 就如同我们在伴随着读者一起往前走, 读者的理解是轻松的、全面的、透彻的;如果逻辑不严密, 就如同是拖着读者在往前走, 读者理解起来是费劲的、片面的、肤浅的。一旦读者跟不上作者思路, 后面的报告内容就可能收效甚微。不能指望每位读者都细心认真、全神贯注地去深入领会作者的意图, 因此逻辑必须严密。
最后, 科研报告中还需要格外注意避免文字表达的一些低级错误。读者也许不会一字不漏地通读科研报告全文, 但是他感兴趣的部分一般都会读得非常认真, 因此文字内容应尽量避免错别字、不通顺和用词不准确等问题。
以上介绍的是科研报告的一般要求, 针对具体报告还要结合科研项目实际情况进行撰写。快速、高质量地撰写好科研报告, 可以使科技工作者从繁重的文字工作中解脱出来, 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实验工作中去。同时, 阅读高质量的科研报告对于读者来说也是一种享受。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