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讲话结尾更提神

做事要善始善终, 作文亦如是。俗话说:“织衣织裤, 贵在开头;编筐编篓, 重在收口。”一个好的讲话, 除了有个好开头, 有个好内容, 还应该有个漂亮的结尾。否则辛辛苦苦写出来的文稿, 到了结尾处该是高潮和精彩的部分, 却草草收兵, 虎头蛇尾, 文稿质量必定大打折扣。
结尾虽不是讲话的主要部分, 但其重要性却不可小视。不少同志文稿起草到最后, 实在想不出更好的句子了, 就总是“为了什么而奋斗”“为了什么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也有人认为“最后几句”, 不是主要的, 不必太计较。其实文章的关键点、兴奋点、闪光点, 有时往往也就在“最后那几句”。好的文章讲话, 应该让读者、听者不看到“最后一段”不满足, 不等到“最后一句”不罢休。
俗话说, 精彩总是在最后呈现, 谜底总是在最后揭开。相声、小品的笑点往往在“最后一句”, 综艺晚会的“最后一首”往往都是扛鼎之作。会议报告的“最后一段”往往最给力, 一般都有热烈的掌声相呼应;好多体裁的文章, “最后一笔”往往最精彩, 不是“提神之笔”便是“点睛之笔”。一个漂亮的结尾, 能使文章锦上添花, 大为生色, 反之则会破坏结构的完整和完美。结尾写得好, 就像一杯醇酒, 能使人激动、振奋、余味无穷;写得平淡乏味, 就像一个人“晚节”不保, 最终留下遗憾。
经常见到一些讲话稿的结尾, 要么雷同, 写来写去都是:“回顾过去, 豪情满怀;展望未来, 任重道远。”要么语言苍白、平淡乏味, 甚至画蛇添足, 缺乏气势和力度, 诸如“这项工作很重要, 大家一定要真重视, 自觉抓, 反复抓, 认真抓, 确保抓紧抓好抓出实效”之类;更有甚者, 不分场合、对象, 不看会议规模大小, 即便是个小型座谈会、研讨会, 最后也是提号召, 呼口号:“让我们在……的领导下, 在……指引下, 解放思想, 坚定信心, 抓住机遇, 开拓进取, 为……而努力奋斗。”气势闹得很大, 却让人感到有点虚张声势、装腔作势。诸如此类, 不一而足。当然, 并不是说提希望、发号召不对, 有些庄重严肃的场合还是需要的, 譬如十八大报告的结尾“让我们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更加紧密地团结在党中央周围,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 不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 共同创造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更加幸福美好的未来!”就是提出希望、发出号召, 与整个报告相符相称, 恰当自然, 平实准确。但如果我们大小会议都去照搬照抄, 就难免俗套, 缺乏新意。
那么, 怎样才能让领导讲话的结尾更提神呢?试举几例, 谈点体会。
让讲话结尾更提神, 既要紧扣主题、自然顺畅, 又要深化主题、升华全文。很多年前, 笔者在一个县里工作, 当时县里要召开一次全县信访工作会议, 在给主要领导起草讲话稿时, 写到结尾, 忽然兴之所至, 想到了范仲淹的《岳阳楼记》, 大家都很熟悉“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但文中还有一句话也很启人深思。于是在讲话的最后我这样写道:
讲到这里, 我想起宋朝的范仲淹, 他在《岳阳楼记》中写有这样两句话:“居庙堂之高, 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 则忧其君”。这两句话对我们做好信访工作也有很好的启示。我们各级基层干部对群众而言, 身居机关“庙堂”;对上级、对党、对国家而言, 则身居基层“江湖”。封建时代的范仲淹尚能“忧其民”“忧其君”, 我们共产党的领导干部更应该抱着对上负责和对下负责的高度统一的态度, 保一方平安, 富一方百姓, 把信访工作搞扎实、搞好。
让讲话结尾更提神, 需设身处地、适时顺势, 以表达某种信念和决心来激发人们内在的动力, 从而掀起高潮, 提振精神, 鼓舞斗志。有年新春, 所在单位召开全年工作会, 年度工作报告既是会议的重头戏, 也是全年机关文稿的重头戏。在这个报告的结尾, 起草者这样写道:
同志们, 好风凭借力, 再攀新高峰。过去的一年, 系统上下团结一致, 务实奋进, 成就了光荣和辉煌, 赢得了自豪与骄傲。今天, 我们选择在节后上班就立即召开这次会议, 不仅是为了强调“一年之计在于春”, 让大家惜时如金、实现人勤春早, 更是要借助新春过后的春风, 乘风破浪、乘势而上。这个“春风”, 就是省九次党代会和全省质量大会提出大力实施质量立省战略的春风;这个“春风”, 就是中原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省委省政府要求我们有更大作为的春风;这个“春风”, 就是系统上下围绕既定工作思路正在进一步形成的好趋势、好态势和好气势的春风。只要我们珍惜春风、借好春风、用好春风, 提质增效, 持续求进, 我们的各项工作就一定会春风拂面、春风化雨, 再续华章、再创辉煌!
有年年底, 笔者随主要领导到广东考察, 回来需要起草一个考察报告, 写到结尾时, 忽然想起黄埔军校于右任的那副对联, 于是在考察报告结尾写道:
短短5天的考察圆满结束了, 时间虽短, 但收获颇丰。位于广州的黄埔军校, 有一副于右任先生写的对联:“登高望远海, 立马定中原”, 可以作为这次考察的总结。我们学先进、找差距, 登高望远海, 视野更开阔;我们建设质量强省、打造质监强局, 立马定中原, 信心更坚定。只要我们以这次学习考察为契机, 进一步解放思想, 改革创新, 凝聚力量, 攻坚克难, 就一定能缩小差距、赶超发展, 一定能为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实现河南振兴做出我们质监人新的更大的贡献!
写完后, 笔者把考察报告的标题直接改为《登高望远海》, 使一篇工作性质的考察报告有了些许灵动和诗意。
让讲话结尾更提神, 要善于研究新要求、新精神, 从中找到“突破口”, 如此才能避免老调重弹, 写出新意。记得有一年, 笔者写的工作报告受到了好评, 当时有同志就开玩笑说, 今年把话都说尽了, 看你明年说些啥。当时自己也想过, 今年这么说, 明年怎么办, 总不能还是借春风吧。转眼到了又一年的新春工作会, 正好习总书记提出了“中国梦”, 笔者和参与起草的同志一块儿想, 我们能不能在“梦”上做文章?于是在新一年工作报告的结尾这样写道:
同志们, 习近平总书记讲, 我们全体中国人有一个共同的中国梦, 这个梦就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我们质监人也有一个共同的质量梦, 这个梦就是建设质量强省、打造质监强局。这是几代质监人的共同夙愿, 是系统上下数万干部职工的共同追求, 寄托着省委省政府对我们的热切厚望, 承载着全省人民的殷切期待!同一个目标, 同一个梦想!让我们团结一心、众志成城, 共同筑梦、共同追梦、共同圆梦, 为建设质量强省、打造质监强局, 为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做出我们质监人新的更大的贡献!
古代文论有一个著名观点:结尾如撞钟, 须余音袅袅。短篇小说大王契诃夫也说:“作品结束的时候, 实际上也是读者开始思索的时候。”结尾越有新意、深意, 读者的思索才会越有份量。当然, 好的结尾还有很多种写法, 或卒章显志、收篇点题, 或揭示哲理、寄托希望, 或含蓄委婉、巧酿余味等, 可以不拘一格。要写出出新出彩的结尾, 关键是根据不同内容、不同时期、不同场合, 选择既贴近实际, 又新颖别致的结尾方法, 同时还需要讲究一些技巧, 譬如语句要简短有力、富有动感, 篇幅不宜太长, 讲究一点意蕴, 句子有气势和节奏感, 念起来富有号召力和感染力, 等等。如此讲话稿的结尾, 才能赢得最后、也是最热烈的掌声!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