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件中怎样表述发展战略?

无论在人们日常交谈中还是公文写作中,发展战略都是一个高频次出现的热词。文件起草经常涉及发展战略的提出,它和指导思想一样,也带有宏观性、纲领性和指导性,但又有区别:第一,它不需要像指导思想那样表述得很完整、很系统,它表述的只是发展的思路、方略,显得更为直观;第二,它同样要回答抓什么重点、实现什么目标的问题,但有时还要回答发展的定位和发展走什么路子的问题;第三,它的时效与指导思想有所不同,指导思想的时效可长可短,而发展战略的时效则一定是较长期的,比如一个发展阶段、一届任期,或者更长时期,不可随意更改;第四,它的文字表述比指导思想更为简短、凝练,通常只有几句话,甚至一句话、几个字,易懂、易记、易传播。
下面来看几个例子:比如某县提出“生态立县”战略,意思就是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重点发展绿色、环保、生态产业;某市提出“工业强市”战略,意思就是重点发展工业经济,建立以工业为主导的经济格局;某市提出“一招三化”战略,具体是狠抓招商引资,推进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还有某省提出建设“三个基地、一个后花园”的战略,具体是把本省建设成为承接沿海地区产业转移的基地、优质农副产品供应基地、劳动力输出基地和旅游观光休闲的“后花园”。这几例就体现出发展战略的基本特点。
制定发展战略在领导决策中具有特殊重要的地位,因为它关乎全局,关乎长远,关乎国计民生,不可不慎。一般来说,一个发展阶段结束之后、一届班子任期结束之后,或者一位主要领导履新之时,都要考虑该地该单位下步的发展战略问题,或继承原有的,或在原有基础上进行完善和创新,或根据形势和任务的变化重新制定。大量事实表明,发展战略正确,事业就兴旺发达;发展战略不正确,事业就停滞不前,甚至造成严重损失。比如,某贫困地区实施“兴果富民”战略,利用丰富的山地资源发展果业,短短几年时间果业面积发展到200多万亩,既做大了总量,又加快了农民脱贫致富步伐。又如,某县为了发展高效养殖业,实施“全民动手,大发羊财”战略,从外地引进麻羊,发动农民大量养殖,结果由于麻羊不服当地水土,死的死、逃的逃,导致农民血本无归,没发到“羊财”反遭“羊罪”。由此可见发展战略是多么重要,来不得半点马虎和偏差。
我们这里所要探讨的是发展战略如何表述的问题。许多领导同志善于思考,自己想好了怎么提,而且提得很准、很精彩,这就无须我们多费工夫。但有的领导提出的东西未必成熟,需要进一步斟酌、修改,或者领导交代我们先提出建议供他参考,这就需要我们认真对待,反复推敲,力求做到准确、实在、集中、简洁。
首要的问题是准确。准确就是切合实际、科学可行。发展战略是发展思路的产物,它是否准确,首先取决于发展思路是否清晰。而发展思路的清晰又是以对实际情况的了解、对发展规律的把握、对发展差距的认知、对发展机遇的掌控为前提的。我们常说思路决定出路,其实就是思路决定战略,有什么样的思路就会有什么样的战略,有什么样的战略就会带来什么样的发展。在这里,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显得尤为重要。脱离实际,就会违反规律,带来决策失误、事业受损的严重后果。比如发展定位的问题,它包括了对当地发展基础、发展条件、发展差距、发展潜力等方面的认知,认知准确,发展的方向、路径才会准确,发展战略才能得以顺利实施并取得预期效果。
其次是实在。这是很重要而又很容易被忽视的问题。所谓实在,就是实事求是、顺乎自然地表达意思,该怎么说就怎么说,不要华而不实,不要生拼硬凑,不要搞文字游戏。而我们平常所见某些发展战略的表述就存在不实在的问题。比如“数字化”的问题,就是把有关工作内容凑成数字,什么“123战略”,什么“336行动计划”,什么“246目标”。有的则是专凑吉祥数字,比如“688思路”“888目标”,好像他是个八字先生。当然,为了好记,有时通过数字来概括工作内容并无不可,但不可勉强为之,够不上某个数字也要硬凑。还有战略过多过滥的问题,有的习惯把什么工作都冠以“战略”,农业方面十大战略,工业方面十大战略,城市建设与管理十大战略,生态文明建设十大战略,社会管理又是十大战略,一个行政区域内几十个“战略”满天飞,搞得各级干部眼花缭乱,记又记不住,落实又落实不下去。这样的战略提得再多又有什么用?
再次是集中。既然是发展战略,它的内容就不能太宽太散,而要站在战略制高点,解决朝什么方向、走什么路子、抓什么重点的问题。严格地说,有些文件提出的所谓发展战略其实不像战略,而只是一个总体工作构想。比如某地提出的发展战略是:遵循一个指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把握两个基点(对外开放、对内搞活),坚持“三个有利于”的标准,抓住四个重点(农业产业化、食品工业、民营经济和招商引资),实现五子登科(GDP、工业增加值、民营经济提供税收、财政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翻一番),强化六项保证(科技进步、加大投入、搞活流通、保持稳定、舆论宣传和加强领导)。很明显,这个所谓的战略看起来很完整、很全面,实际上不能称之为战略,因为它包含的内容太杂,看不出什么是重点、该走什么发展路子。有的还把工作设想编成了顺口溜、打油诗,比如:“发展果业富农户,强攻工业立支柱,民营经济挑大梁,基础建设开富路。”又如:“山上画好山水画,田里作好田园诗,屋后种好摇钱树,栏里建好聚宝盆。”漂亮是漂亮,整齐也整齐,也便于记忆,但它不能与真正意义上的发展战略混为一谈。
最后就是简洁。发展战略是需要干部群众和社会各界知晓、掌握并执行的,很多时候还是作为施政纲领、行动口号广为宣传的,所以它在文字表达上应力求简洁、精练,不拖沓,不松散。这就要求善于概括,精心酌选中心语、关键词,用极节省、精致的语言把意思表达到位。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