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好工作总结贵在出新

毛主席曾形象地指出:“我是靠总结经验吃饭的”。梳理工作、总结经验是我们党的一个重要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写好工作总结是党政机关干部需要具备的一项基本功。笔者认为,写好工作总结,要突破惯性思维,打破固定模式,抛开常规套路,敢于自我挑战,以鲜明的观点、新颖的形式、新鲜的语言展现工作中的新情况、新特点、新成效。
一、要抓住出新的“点”
工作总结是对实践活动的回顾梳理,可以出新、能够出彩的地方至少有五个方面:
一是思想观点上出新。就是立意上创新提升,这是最根本最关键的“出新”。就拿办公厅(室)的年度总结来讲,工作内容无外乎统筹协调、政策研究、督查督导、机要保密和后勤保障等方面,容易出现“年年岁岁花相似”的问题。实际上,对标习近平总书记“五个坚持”的重要指示要求,从“政治品格、大局意识、工作作风、奉献意识、道德操守”等方面认识业务工作,寻求思想观点突破,工作总结的思想高度就可以得到根本性的提升。
二是总结角度上出新。“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总结角度别出心裁,写出来的总结就会让人耳目一新。所以要敢于改变惯性套路,从立体、多维、动态的维度去思考,以“每天不一样、每人不一般”的心态去梳理,找到别具一格的总结路径。比如总结个人年度工作,单纯写成“功劳簿”“成绩单”或是“问题表”就不见得好,也可以适当阐述个人心得、个人感悟,体会的深刻度更能反映工作的投入度。
三是谋篇布局上出新。按模板写作、依葫芦画瓢,虽简单易行、方便快捷,但难出精品力作。在结构形式上,可以打破固定模板,不是简单地按照“主要措施、成绩成效、存在不足、下步打算”的“四段论”惯常套路,而是采用纵向串联、横向并列、形散神聚等灵活多样的结构,以工作的内在逻辑和总结的观点凝练来编排摆布素材,让形式服务于内容,不拘泥于一格。比如总结年度工作,可以先把亮点工作、重点抓的大事浓墨重彩写出来,常规性工作总结概况,工作体会深入凝练,这样相对容易出新。
四是材料运用上出新。新颖的观点是灵魂,鲜活的材料是“血肉”。要紧扣主题、深入挖掘,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反复斟酌、精心筛选,把最能反映观点的生动事实、最能佐证观点的准确数据、最能服务观点的新鲜案例理出来、用上去,那些他人不知道、不了解、不掌握的死角盲区就是素材的“富矿”、总结的亮点。像营商环境方面的总结,不但可以引用市场主体增长等直观数据,还可以引用知名客商、企业群众的第三方评价来印证,进一步增强说服力。
五是文字表达上出新。平铺直叙、枯燥乏味的文字往往使总结尽显“老态”,看了让人昏昏欲睡。而形象生动、活泼灵动的语言就能使总结平添亮色,让人愿意看、乐意听。比如,材料的一二级标题应尽量克服按工作内容简单罗列的刻板做法,而是运用多种方法提炼出工整句式,把标题做好、做活、做美,读起来富有韵律,看起来较为轻松,既简洁凝练,又新颖精到。再如,把工作措施、工作成效归纳成数字化的串联表述,按照“思路+措施+成效”的逻辑,多用夹叙夹议,避免写成拉拉杂杂的流水账;同时尽力提炼出一两个金句,“但望一句动人心”,让人看了听了印象深刻,久久不忘。
二、要用好出新的“法”
水无常势,文无定法。拟写工作总结不能因循守旧,要敢于另辟蹊径,尝试新的方法。
一是妙用修辞手法。工作总结不是法定公文,可以适当运用比喻、排比、对比、借代、拟人、对仗等修辞手法,恰如其分地“点睛”,恰到好处地“提纯”,以生动形象的语言方式,有效增强总结的精准度和文字的表现力。有人在拟写团委工作总结时,将团委比拟为“卒子”,“卒子胸有大目标”就是总结团委的规划和思路,“卒子职责就是拱,学猪八戒肯拱,学诸葛亮会拱”就是总结团委的做法和成效,“卒子拱到底、不回头”就是总结团委的干劲和作风,非常形象生动。
二是借用跨界思维。人各有体、事各有别,但万事万物总有联系。写总结要充分利用这种联系,借用A领域的思维来描述B领域的工作,运用甲事物的逻辑来类比乙事物的形态,使总结更通俗易懂、精辟深刻。比如用“建房步骤”来归纳工作流程,“选址—设计—备料—施工—装修”,一套流程做下来,最后才能顺利“搬进新房”,收到工作成效,这就是一种跨界思维。再比如利用“金字塔”形状来解读人才结构,从“塔基、塔身、塔脖、塔尖”等几个方面来总结梳理人才工作,层次分明,贴切合理。
三是引用适量论述。总结是回顾性记叙类文稿,主要方式是梳理总结、归纳提炼,以叙事为主。但在引出观点、阐明缘由、佐证成效、总结经验等情况时,完全可以适当引用重要讲话、文件论述、名言警句、俗语俚语等,增强观点的准确性、材料的可信度、措施的突出性和工作的好成效。例如在工作体会的板块,就可以先引用领导人关于该项工作的重要论述、重要指示,结合思想认识和学习心得,再来阐发贯彻执行的实践体会,既点出了工作的重要性,又谈出了体会的深刻性。
四是善用情感表意。总结写出真情实感、写得情真意切,语言就更形象,表意就更清楚,感染力就更强。个人工作总结可以写出自己的体验感受,单位全面总结可以突出群体的心声共鸣,经验交流总结可以拉近受众的情感距离,在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情感表达中,让人看到工作的同时,更看到思想、看到精神、看到力量。某单位关于服务企业的总结,主标题是“满意了告诉朋友,不满意告诉我们”,全篇以一种向企业呼唤的语言方式来总结本领域的工作,呈现出饱满的工作热情和真诚服务的温情,给听众带来一种沉浸式的现场体验感。
三、要把握出新的“度”
写好总结贵在推陈出新,但求新要适量、适度、适时,不刻意求新,不勉强出新。
一忌生拉硬扯。不能“为赋新词强说愁”,为了出新观点,生搬硬套、牵强附会,文字表达与原意本义相距甚远,文不通、字不顺、意不明,比较严重的还造成材料与观点“两张皮”。比如材料讲的是如何搞好机关后勤保障工作,观点却说的是“参谋辅政”,材料与观点明显不匹配。也不能“另起炉灶一边倒”,为了形式上的出新,东拼西凑、东拉西扯,文章重心偏离、内在逻辑混乱、前后层次杂糅。小观点统领大内容是一种比较典型的情况,像一级标题的观点集中在“机要保密”方面,但下面的具体内容除“机要保密”之外,大篇幅写的是“政务值班”“会务统筹”等,观点并不能统领材料。
二忌言过其实。工作总结的生命在于实事求是,不能一味标新立异,过分在标题、语句等方面求新求异、夸大其词,导致脱离事实、背离本意、偏离轨道。比较典型的就是讲成绩浓妆艳抹,“王婆卖瓜,自卖自夸”,有时还把别人的成绩说成自己的成绩,把其他领域的收获说成本领域的收获,把正常完成的工作说成突破性的进展;谈问题遮遮掩掩,“蜻蜓点水”、避重就轻,一谈到问题与不足就是“理论水平不够高”“平时学习抓得不够紧”之类的雷同套话,只说普遍性问题,缺乏个性化、深层次的剖析。
三忌空洞无物。工作总结必须言之有物、言之有理、言之有据。总结的最终效果如何,关键取决于平时的工作情况和最后的业绩成果。最好的总结还是以成绩说话、用事实论证、靠结果评判。形式创新只是锦上添花之举,绝非强基固本之策,追求创新的形式与形式主义只有一步之遥,充实的内容才是王道。如果讲工作没有翔实数据作为支撑,讲成绩没有真实案例作为基础,写出来的总结就是一堆废话,达不到总结的效果。
四忌过度“轻松”。工作总结虽然不是正式的法定公文,但也是一种严肃的文字材料。求新先要求稳,过于“轻松”的外在形式、过于“活泼”的语言风格,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总结的基本功能,削弱回顾反思的本来味道,降低工作展望预期,成为华而不实的“花架子”、故弄玄虚的“假把式”。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