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序应当把握的四个“向度”

序, 较多用于各种图书编撰成册之时, 或用在各类刊物开篇开栏之处, 又被称作序言、前言、卷首语、写在前面的话, 等等。可以说, 序的应用范围比较广泛, 它的写作往往是各级党政军机关、企事业单位的领导干部需要承担的一项事务。序的写作, 从格式形式上看非常灵活多变, 可以有或长或短、或骈或散、或文或白的多种形式。写好立于书刊首页或首位的开篇之作, 最难之处在于如何提振整个书卷之精、气、神, 统领各篇文章之识、意、情, 而突破这道难关的关键, 就是要把握好以下四个“向度”。
第一, 带领读者打开视野, 要有高度。如果把一本书、一份刊物比作一个读者从未走入和见识过的崭新精神世界, 那么序大体上也就可以算作引领读者穿越已知、迈向未知的那扇大门。大家知道, 如果我们自己想要看到更宽更远更多的风景, 总是需要站在更高的台基之上才更有可能实现这种愿望, 那么帮助读者打开思想的视野, 同样需要序的写作者不断提升自身思想认识的高度。一是要站在时代前沿。大多数优秀书刊总是凝聚了人类思想和作者心血的精华, 同时也往往站在了时代思想潮流的前列。撰写序, 首先要把握整部书、整本刊物、整个栏目涵盖的所有思想内容, 搞清楚它们想要表达的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基本主张, 并且认真审视这些立场、观点和主张在当下时代思想潮流中所处的位置, 顺应社会发展趋势, 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社会主义主流思想的价值衡量标准要求, 准确把握好序言对整部书、整本刊物或整个栏目思想内容应当引领的方向。换句话说, 书刊序言应当自觉按照政治上先进、思想上进步的要求来把握好立言立论的标准和导向。二是要置身专业顶端。通常而言, 撰写序言, 要站在序言统领内容所在的专业领域顶端来审视整部书、整本刊物或整个栏目。也就是说, 序的撰写者, 一定要站在专业领域的顶端, 按照行家的标准, 对一部书、一本刊物或一个栏目的思想水平、内容质量或价值影响等, 作出较为客观的权威性的判断评价。这就要求作者在写作过程中不能停留在对书中、刊中或栏目中文章内容概括重述的层次上, 而是要高出书中、刊中或栏目中文章表述内容的见解认知, 来发掘和提升整部书、整本刊物或整个栏目的意趣指向和思想含金量, 从而引领性地提高书刊栏目的整体层次。三是要超越一般评价。序的写作, 有的是著作者和报刊编辑自己写的, 有的是书刊栏目内容所涉行业、领域中有重要地位的人来写的。无论自己写序还是应人之约替人作序, 我们都不能把序言部分当成可有可无、可多可少的前置附属品, 而是要把序言看作能够起到画龙点睛作用的书刊栏目之门面, 所以写作时既要恰如其分地评价内容的精彩之处, 又要善于指出其不足。无论表扬还是批评, 肯定还是否定, 都是要站在对著述、对杂志、对作者负责的高度来写。
第二, 启发读者思考问题, 要有深度。序不是推介书刊栏目的广告词, 而是引领读者理解书刊栏目思想主旨和内容精华的路标提示牌。这就要求我们在写序时, 必须始终以追求思想的深度为重要目标。一是要贯穿问题意识。贯穿问题意识, 就是要增强立论内容的针对性, 做到不发无稽之谈, 不作空泛之论, 不写虚渺之言, 保证自己写出的每个观点都能够说清楚书刊栏目中文章好在哪里、差在哪里, 力求一言九鼎、不打诳语。无论是褒是贬、是扬是抑, 都要讲出理由、讲出标准、讲出令人信服的根据。只有这样, 才能使序成为先声夺人的宣言。二是要直击核心要害。也就是说, 序的写作要抓住重点和关键来展开, 而不能追求面面俱到、八面玲珑, 那样做的结果可能恰恰会降低和削弱序言的冲击力。直击核心要害, 就是要凸显主题主旨, 抓住问题的关键作以精当阐述, 力求在各篇单独表达的基础上加以系统性、整体性的概括提升;直击核心要害, 就是要揭示本质实质, 在破解本质内涵和实质问题上知而能言、毫不保留, 注意帮助读者透过作者精心编织的文字看清其中涌动的真知灼见, 努力引导读者跟上作者思想的步伐捕捉其中闪烁的智慧火花。只有这样, 才能确保写出的序言以其昭昭、使人昭昭, 而不至于以其昏昏、使人昭昭, 甚至起到完全相反的作用。三要着眼建设性的思考。无论自己写序还是替人作序, 都要始终牢牢把握住序言是所属书刊或栏目内容的有机组成部分, 而不同于完全独立存在的书评、读后感等文章, 这就要求我们在撰写序的过程中, 要从建设性而不是破坏性的角度来深入挖掘。要多下掘进阐发之功, 努力做到言后文想言但却没有尽言之论, 说后文已说但却没有说透之话, 讲后文该讲但却没有去讲之意, 确保序言中的思想内容, 既是后文观点看法发展的逻辑必然, 又是后文思想观念建树的展开基础。换句话说, 就是序的写作要注意顺着书刊栏目内容和作者的基本思想、基本思路、基本主张去讲, 而不要横插一杠子, 把力量用偏用歪, 甚至逆向去讲, 以致造成思想观点与后面想要表达的内容背道而驰、南辕北辙, 那样的话, 我们写出来的东西最后恐怕也就很难作为序言来使用。
第三, 携手读者品尝真味, 要有温度。好的序, 总是宛若思想和情感的红娘, 它要在某种程度上很好地起到沟通作者与读者的思想情感、促成读者与作者的心理共鸣的作用。它既需要与书刊栏目整体内容有机融为一体, 但又确实应当相对独立地担负起携手读者共同进入思想之河的使命, 切实帮助读者更加从容在地品味书刊栏目中蕴含的真滋味。一是要聆听社会脉搏。这就是说, 撰写书刊栏目的序, 也要植根于我们自身生存生长生活的大地上, 注意深刻感触并了解把握现实社会的风尚与崇尚, 知道当下社会的进步与缺憾、辉煌与困窘、光明与阴暗、美好与失落、优点与弊病, 研究把握我们想要推介的书刊栏目中的思想内容能否在社会风尚中找到相应的回响、能够在多大程度上听到相应的回响, 进而切中社会脉搏, 在想要表达的思想与思想能够抵达的回响之间, 通过序的写作展开作者与读者之间的对话, 确保尽量不要超越这些距离和范围, 去做那些徒劳无用、劳而无功的宣教。二是要倾听群众呼声。也就是说, 撰写书刊栏目的序, 要始终注意站在最大多数人的立场和角度, 最大程度地了解把握群众的文化期待、需要、取向和渴望, 要知道群众的所喜所怒、所爱所恨、所亲所疏、所求所拒, 并以之作为宣扬推介书刊栏目精神内容的重要取舍标准, 切实做到即使不想顺从群众心理但也至少不应贬低群众需求, 即使不愿迎合群众喜好但也不能伤害群众感情, 进而在体味群众甘苦、尊重群众意愿、站稳群众立场的基础上, 寻找、对接和书写自己为之代言的书刊栏目精神内容之中能够与群众期待渴盼同频共振的优美韵律, 这样才能赢得最大多数群众的认同、理解和认可。三是要走进读者心坎。也就是说, 撰写序言, 要有走进读者内心并与之对话的真诚愿望和追求。走进读者内心, 最直接的前提是将心比心, 自己都不信任的道理、都深为鄙视的谎言, 就不要讲给读者去听;只有自己认为确凿无误的道理、能够接受检验的真理, 才能拿出来与读者共同分享。走进读者内心, 最基本的途径是心贴心地去沟通, 要把读者看作是与自己面对面交流的对象, 始终要讲的都应该是“你”与“我”之间应该讲的话, 千万不要变成“你”与那个并不在场的“他”之间的谈话。走进读者内心, 最有效的方法是以心暖心, 不要居高临下, 更不要冰冷无情, 而是要努力做到理解人、体谅人、尊重人、关心人, 不带任何文化、地域、行业、身份歧视地对待人, 让人如沐春风, 感受春风化雨, 真正在不知不觉中滋润读者的心田。
第四, 指引读者提升智慧, 要有亮度。读书明理、知书达理, 说的就是承载知识、真理和德性的书刊栏目, 应该也能够点拨读者思维、启迪读者智慧、带领读者探索未知世界。这也要求作为书刊栏目导语而存在的序, 理当成为能够发出光亮、照耀心灵的思想结晶。我们撰写序言, 一是要以卓识深化认识。序作为众多书刊栏目中各个篇章立场观点的集中代言, 要在相对简短的篇幅内概括提炼整个书刊栏目的丰富内容和丰厚内涵, 非常需要序的撰写者能以“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的心胸, 调动和运用深刻独到的超凡眼光, 凝聚高人一筹的真知灼见, 提出发人深省的论断, 帮助读者穿越思想的迷雾和观念的障碍, 抓住真相与真知;帮助读者更为真实地触摸到序言能够引出的思想内核, 全面准确理解作者试图揭示和呈现的真理与真谛。二是要以理性启迪悟性。俗话说, 给人一碗水, 要有一桶水。引导读者通过读序言, 深入理解序言推介宣传的文章文字内容, 最终目的还是在于希望读者读过序言之后对书刊栏目的内容加深感受、强化感知、提升感悟。这也要求我们撰写序言之时, 要在序言之中尽最大可能地体现理性思维的力量、理性思考的魅力、理性思辨的智慧, 而不要过多地把文字诉诸感性的表达, 这样才能有益于读者更好地体会理性光芒带来的启迪, 进而培育和提升自己的悟性。三是要以精华托举精彩。序言应当力求成为美文、雄文和能够流传长久之文。这就需要序的写作者注意讲究文字的精雕细刻, 讲究表达的精炼到位, 讲究下笔的精心大气。要有“语不惊人死不休”的追求, 绝不拾人牙慧、捡人剩货, 绝不鹦鹉学舌、人云亦云, 绝不陈词滥调、反复绕圈, 精心锤炼集思想性与流畅性于一体、融内容美与表达美于一身、汇说服力与亲和力于一处的过硬篇章, 真正让读者自始至终、逐段逐句、时时处处都能享受到思想的精华与文字的精彩共同合成的精品。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