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说——演讲中不曾预设的精彩

所谓插说, 是指在演讲过程中, 演讲者根据主观心理状态和客观环境情况的变化, 即兴插入一些自己觉得应当述说的话语。这些话语, 尽管讲稿中没有, 却与演讲有关。这种插说运用得好, 不仅可以克服记稿的紧张心理, 有效地应对意外情况, 而且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激活语言表达的内容, 从而增强演讲的现场效应。
如何让插说为你的演讲增添精彩呢?
一、打一个新颖的比方
打比方是演讲者常用的修辞手段和说理方式。在演讲过程中, 演讲者常常根据表达主题的需要, 运用打比方的方式进行即兴插说, 这样既灵活自由, 又生动具体, 容易让演讲出彩。例如, 白岩松在题为《没有一代人的青春是容易的》演讲中, 这样讲道:
其实我绝大多数的时间极其平淡, 报题、想选题、看报纸、做直播, 然后回家, 大致如此。生活就是这样, 只有做好了迎接平淡的准备, 才有可能创造属于你自己的辉煌;如果认为生活都该是辉煌的, 那就注定平凡。有很多人问我, 白岩松你是不是现在成功了呢?我一直都喜欢跳高, 这并不是我擅长跳高, 而是因为它像人生的一种比喻。你有没有发现跳高的一个特点:越过了一个高度, 就一定要摆上新的高度。即使当所有的竞争对手都没了, 他已经是冠军了, 他一定要再升一厘米, 过了他就会还要再升, 也就是说, 他一定要以最后一跳的失败来宣告自己的成功。我觉得这太像人生了, 人最理想的一辈子, 就是以最后一跳的失败来宣告自己的成功!
白岩松首先讲述了自己真实的生活状况和独特的心理感受, 以阐明平凡和辉煌之间的辩证关系。接着通过设问, 即兴插说了自己对成功的看法和态度。他巧妙地用跳高打比方, 称人最理想的一辈子, 就是“以最后一跳的失败来宣告自己的成功”。这样运用新颖的比喻手法, 深入浅出地揭示了“成功”的本质内涵, 符合唯物辩证法关于事物是发展变化的观点, 无疑能够给青年学生以思想的启迪和精神的激励。
二、说一段有趣的见闻
在演讲过程中, 演讲者往往会由于某种因素的触发, 而联想起一段有趣的见闻。如果巧妙地契合演讲的主题, 把这样的见闻穿插进来, 就有可能出现意想不到的精彩。例如, 曹文轩在鲁迅文学院60周年校庆座谈会上发表演讲时, 讲了这样一段结束语:
这让我想到了昨天参加的一个聚会, 席上有学生带着她两岁的孩子来, 小男孩见人就说“恭喜发财”, 大家笑了, 他受到鼓励, 于是继续说。大家不理他了, 聊着工作、论文写作等深奥的话题。但那个小家伙却依然在那里眉开眼笑地跟唱歌一样接连不断地说着“恭喜发财”。然后孩子妈妈告诉我们, 这句话他是跟家里的八哥学的。我觉得这个就很有意思了。大人们教给八哥“恭喜发财”, 而我们这个可爱的小诗人, 没有关注这句话本身的社交意义, 他将其当做了一首只有一句话四个字的诗, 伴着咯咯的笑声, 像是古老的《诗经》作者那样一唱三叹反复吟咏, 并在其间觉到了莫大的快乐。我很欣赏这种态度。也同样地希望鲁迅文学院热爱文学的诸位, 能在“恭喜发财”之外找到接近文学的真正乐趣。
曹文轩在演讲中就文学的诸多问题发表了看法, 在演讲的结尾, 他提出了“写作在终极意义上, 是为自己的生命而书写”的论断。接着, 他联想到自己参加的一个聚会, 即兴插说了一段有趣的见闻。一个小男孩见人就说“恭喜发财”, 原来是跟家里的八哥学的。这看似一番闲聊, 却在演讲者的评说中, 让人感悟到一种文学态度, 并在“恭喜发财”之外, 去寻找接近文学的“真正乐趣”。如此巧妙地契合演讲主旨, 确实高明。
三、举一个鲜活的例子
在演讲中, 无论叙事, 还是说理, 都可以举出例子来展开描述和议论, 以增强事物的感染性和事理的说服力。倘若演讲者善于从现场捕捉到鲜活的例子进行叙述和阐发, 就不失为一种即兴插说的有效方式。例如, 于丹在“文化讲坛”发表题为《文化的力量》的演讲时, 讲了这样一段话:
什么是真正的艺术化的生活?中国人有诸多自己的方式, 比如说我手里的这一杯茶, (端起茶杯) 一个人在茶里能够感受到什么?中国人的茶往往浸透一片从容。现在我们喝茶喝得有点太玄了。去茶馆, 说喝下午茶大家谈谈公事, 晚上喝茶大家聊聊生意。 (全场笑) 进茶馆以后要问一问, 是喝50年的普洱还是70年的?是喝那几棵树上的大红袍, 还是一般的?有副对联大家可能都熟悉, “琴棋书画诗酒花, 柴米油盐酱醋茶”。茶本来就是件俗事儿, 跟柴米油盐一样。我们看看这个“茶”字, 人在草、木之间。一杯茶在手, 哪怕就是大碗茶, 你如归山林, 如坐草木, 感觉到一个人被自然接纳, 而不是在水泥丛林、在自己的办公桌前、文件堆里, 喝茶就喝出了真意味。
于丹在谈论什么是真正的艺术化的生活时, 把喝茶当做鲜活的事例, 进行了对比性的解析和阐发。她认为“中国人的茶往往浸透一片从容”, 而把喝茶当做谈公事和聊生意的方式, 确实“有点太玄了”。她不仅引用对联, 说明了茶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 而且巧析“茶”字, 透示出“一个人被自然接纳”的“真意味”。这样的即兴插说, 显得生动而又自然, 真可谓别有一番意味蕴含其中。
四、讲一段独特的经历
演讲者独特的经历, 作为人生的一笔财富, 常常会给自己留下深刻的印象。而当这样的经历与演讲者想要表达的观点发生关联的时候, 就很容易成为即兴插说的生动材料。例如, 周国平在东南大学发表题为《人生境界》的演讲时, 曾建议大家养成写日记的习惯, 他这样讲道:
从5岁开始我就自发地开始写日记了, 动机当然很幼稚:我父亲经常带我去他的同事朋友家做客, 主人就会拿出一点糕点来给我吃, 那个时候家里面都挺穷的, 能吃到一点糕点不容易。我就想, 我吃了以后, 过几天就忘记了, 不就白吃了吗? (笑声) 所以我就自己弄了个小本子, 每天吃了什么好东西都记下来, 过几天就翻一翻。 (笑声) 后来我发现, 通过写日记, 我留住了生命中的很多滋味, 当然不仅仅是吃东西, 还有各种人生感受。有时候你遇到一个讨厌的人, 对你做了一件特别不义的事情, 你跟他讲道理讲不通, 打也打不过, 也不愿意打, (笑声) 心里气得不得了。这个时候我就会把日记本翻开来, 把这个人的嘴脸描绘一通, 发泄发泄, (笑声) 效果很好。其实, 当你这样做的时候, 你实际上是和你的生活拉开了一点距离, 你把生活变成了你观察的对象了, 通过它去认识人性认识社会, 然后你变得聪明了, 经历就变成你的财富了。
周国平在提出建议之后, 插说了自己的人生经历。他从小就自发地写日记, 虽然动机“很幼稚”, 却“留住了生命中的很多滋味”, 即使是为了发泄对自己讨厌的人的不满而写日记, 也能够通过这种方式去“认识人性认识社会”。毫无疑问, 即兴插说这一段写日记的经历, 非常真实而又生动, 不仅激发了听众的听讲兴趣, 而且印证了演讲者想要表达的观点, 从而大大增强了演讲的启示性和说服力。
爱好演讲的朋友, 请你相信, 只要符合表达主题的需要, 并与特定的时境氛围融为一体, 就一定能够让灵活多样的插说, 成为你演讲中不曾预设的精彩。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